摘要
对于传统礼法文化“礼”与“法”在当代新型社会下的转化与创新,即将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相融合,深入理解与发现传统礼法文化对当今精神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探索,均具有时代价值。如今,我们只有全面认识和发掘对传统礼法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探究,才能够将其理论内涵更贴近并运用于大学生现实实践生活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分析了传统礼法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及结合路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其研究背景;第二部分分析了传统礼法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之处;第三部分介绍了传统礼法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路径。
关键词:礼法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性;结合路径
1.引言
伴随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更新换代以及广泛使用,由于大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更容易受到新鲜事物以及受到外来多样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多元化思潮也给当今的大学生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现今各种思潮的涌现也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忽视与淡漠,这便也是对于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的忽略与不重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也体现出对古今优良思想文化缺乏尊重。当今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践行者与时代发展的开拓者,应该承担起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弘扬及传承的时代使命,只有将传统文化精髓创新性的运用到当今时代更迭发展的进程中去,才能够将优秀传统思想精髓发挥出顺应潮流的有益作用。因此,挖掘和探索传统礼法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现实启示势在必行。
2.传统礼法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之处
2.1传统礼法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重要文化源泉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需要相应充实其内涵价值。传统文化包含着丰硕的文化成果,其中礼法文化当中就涵括一些在当代仍然存在优势的内容素材,将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寻求其相似契合之处,对于扩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深远意义。
2.1.1理想人格理念有助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在传统礼法文化中“礼”由圣贤之人制定,同时又服务于人,以“礼”修身以此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荀子曾在《荀子·王制》文中提到关于君子的论述:“以类行杂,以一行万,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治礼义者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荀子认为人应该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质。圣贤之人作为礼义的制定者,因此,应该树立如君子一般有高尚人格品质的人格目标。此处的“礼义”也表明“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的界定。这表明荀子把“道德礼义”当作成为“君子”必要的教育内容,并把它作为“成人”的基本标准。“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信念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对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理想信念的培养也是其最根本的任务。”事实上,也是对理想信念的一种引领与坚持。“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理想信念教育被当作是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体系内容,同时从理想信念也被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荀子曾经提到:“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荀子将“道义”当作是教育的内容之一,也将它作为“成人”的根本标准。并且荀子主张以君子的理想人格理念树立为道德学习的的典范与标榜,将理想人格的培育作为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终极的价值目标。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大众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也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产生了差异化的转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的核心内容,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当今世界存在的新挑战,以及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些新矛盾和新困惑的涌现。大学生对于信念感缺失以及对物质利益过度追逐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一定干扰。究其根本是对理想信念感的忽视及不重视造成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就必须采用确保可行的举措方法,加强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引导构建。因此,在荀子倡导的对于“君子”礼义人格的理念的培养当中,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这一观点,二者目标具有一致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理清和选择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一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理想信仰来维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因此,我们要汲取借鉴荀子关于君子的高尚礼义道德人格理念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理想信念。
2.1.2道德教化理念有助于强化思想道德教育
传统礼法文化中,关于“礼”的论述,荀子认为“礼”应该被视作一种道德教化规范理念,这里的“礼”对于人们的行为规范方面起着道德教化的作用,由于荀子认为“人性恶”,同样要经过道德教化来进行改造,也就是荀子提倡的“化性起伪”,利用“礼”这种手段规范人的行为,并且运用“礼”来对人的思想进行道德教化,进一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这也正是荀子所倡导“化性起伪”的原因,只有经过道德教化才得以实现和促成“善”。即荀子推崇的“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将君子树立为道德学习的典范与榜样,建立了以道德教化为特征的教育理念。道德教育坚持依照思想政治教育为理论基础,良好的道德素质并非只是国家社会对独立个人的期望和要求,实际上,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或是学习方面,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对道德教育重视并加以正确引领,才能够促进个人道德规范与道德举措相结合的建立与养成,因此,要利用正确的道德规范指导道德举措,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国民素质,进而加速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传递和培育爱国主义、端正政治思想、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途径和思想源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只是运用灌输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实施教育理念。相反,我们应该重视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引导教育是最快、也是最健康积极的方式。从顺应大学生道德情感出发,结合大学生成长规律与情感的相似点,顺利开展教育活动。因此,德育被视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及基础内涵。荀子德育思想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荀子的道德理念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基础。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与荀子德育理念都对道德教育十分重视,在加速人的全面发展、稳定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意识观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引领导向功能。要实现现代德育发挥有效性和及时性的作用,我们就应当充分探索传统德育中所蕴含的思想资源,汲取荀子德育中含括的德育方法和理念,对此加以更新诠释,以及对荀子道德理念进行现代理念转化,以此给现代道德教育提供值得参考的新路径与新思路。
2.2传统礼法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创新方案
礼法文化中含括的道德教化理念以及“礼”与“法”结合的管理方法,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挥着有益的参考作用。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所以,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此来加速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中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2.2.1道德教化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传统礼法文化中,关于“礼”的道德教化理念,事实上也是对认知与行为践行相结合的理论。荀子曾提到:“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矣”,即荀子认为要把道德教化与道德践行两者结合在一起,在注重个人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提高个人道德践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君子是有学问的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检讨。荀子主张的道德教化理念,对于个人进行自身内在的自我反省是极为重视的。荀子认为要时刻反思自己,一旦发现或者犯下错误,就要不断地进行努力改善,不断缩小自我与规范要求的差距。实际上,荀子对于自我“内省”本质上是要将道德教化思想融入为一种道德情感,这样才能够让接受道德教化的人产生情感共鸣,对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来说都是如此。只有形成了情感共鸣,才能够稳固道德教化带给个人内心的道德认知。此外,荀子也十分关注个人的道德践行。道德践行是以接受道德教育和个人道德修养为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于行为上的践行,荀子认为在进行道德教化的过程中,应该将道德规范运用于道德践行之中,只有这样,道德教化才能够实现最终的目标从而完成道德教育的最终任务。也就是荀子提倡的:“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将道德教育作为基础内容,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道德教育具有引领指导的规范作用。在当今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中,道德教育有进步,同样也存在其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道德教育中对于灌输道德观念的现象明显,恰恰忽略了大学生本身对道德和情感的需要,忽视了大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当中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培育与养成,同时在组织和管理道德践行活动方面也存在欠缺。当前道德教育面对的受众群体是当代大学生及在校的青年学生,然而实际情况是在学校课堂上教师将课程教学与授课内容灌输当成是道德教育的简化。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道德教育课程进行知识系统化的编排,变成一些具体的课程内容,包括道德哲学、伦理学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道德知识内容体系进行了压缩与精简。这些学科对于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有着些许帮助。但是如果只是依照考试结果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感进行考量,而依照考试成绩单来断定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准,以及个人道德水平的话,那么就会约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扩充与延展。这样,不仅造成一部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偏颇的看法,甚至他们会认为,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门必修课程,仅仅因为是要获取学分求得毕业必须完成的任务。长此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丧失其存在的意义与目的 。本该教学互动活跃的课堂教育过程,反而成了枯燥乏味的道理灌输。作为学生,本该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却变成了死记硬背考试重点,依靠考试分数来获取学分的过程。从荀子对于道德教育的理念来看,这样的过程并没有达到道德教育真正的目的,也没有真正完成道德教育的过程,反而,这样的教育模式造成了教育实效性逐渐降低的不良局面。“当前的道德教育过程其实包括两个步骤:一步是‘教’,其含义是学习道德的要求;而另一步是‘育’,其含义是培养育成,而目的是把道德准则内化为道德品质,然后转化为道德行为这样一个过程。”这是我们今后在德育工作中要做的,从荀子德育模式出发,把道德教育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践行关联到一起,将德育传授融汇于大学生的道德践行当中。如今,我们学习荀子道德教育观念的合理创新方式,对于推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2.2礼与法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传统礼法文化作为一种治理国家和管理民众的治国理念,荀子在对于人的道德教化理念方面,也十分推崇。荀子虽然运用道德教化理念调节、稳定社会秩序,可是荀子同样发现了道德教化存在一定的欠缺,并且预见了可能出现的教化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荀子利用“法”这一种威慑的方法,利用法律的威慑性与强制性,来保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荀子提倡“入刑于礼”,利用“刑”来抑制规诫人们的行为举措,以此达到满足礼义道德的具体要求。因此,便有了荀子“礼”与“法”结合并用的道德教化及刑罚并用的管理理念。这是一种“礼”与“法”双重管理教化的形式,其中,将道德教育与法律规范结合在一起,相互渗透,二者互相推动,相辅相成,最终形成积极配合的良好管理模式,以此共同发挥作用。
事实上,对于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从荀子的“礼”与“法”结合的理念与道德教化的管理模式中,都可以找到有益的可供参考的有益之处。因为我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几千年前的荀子在实施道德教育时就发现了,只单纯地运用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现如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把传播党的指导思想和政治理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并且,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要求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的同时,也要与党的方针政策与正确的政治观念相统一。依照这样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与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已经开展多年,但受众大学生仍然还存在一些思想观念困扰和一些行为举措问题。甚至对于近年来,青年学生犯罪和大学生犯罪的发生率变化显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国家加大关注力度。一些案例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思考,甚至还有血的教训。对于仅仅凭借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说教,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进行弥补,效果也只是杯水车薪,这极大地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及发展形势。为了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我们有必要学习荀子的“礼”与“法”相结合教育中的合理管理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围里,引进法律教育,从而规范教育大学生行为,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保障,进一步维护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态势是十分必要的。
3 传统礼法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路径
3.1借鉴荀子道德教育方法,推动当今道德教育的方法创新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德育课程进行知识系统化的编排,变成一些具体的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道德知识内容体系进行了压缩与精简。这样做,很大程度上造成教育效果不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改变德育过程中所采用的落后的教育方法,进而实现德育方法的创新。运用礼法文化当中的道德教育方法,为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3.1.1在道德教育中促使大学生形成自我道德修养
在传统礼法文化中,荀子认为“隆礼”的其中一个目的以及“礼”的作用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以此发挥“礼”的道德修养的作用。荀子的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鼓励人形成自己的道德修养,在这个过程要经过言行的自我约束,周边环境的影响等,促使接受教育的人进行自我的道德修养,在这个过程中把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识。由此看来,荀子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非常注重调动接受教育者自身的积极性。荀子对于君子自我反省是十分赞赏的,他曾经这样说:“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见荀子认为,一个人在博学的同时不忘对于自身反省,而用自己获取的礼仪道德来约束规范自身,只有这样做才值得被称之为真君子。这其中荀子对自我内心的‘内省’和自我反思式的‘反省’,其实是对个人内在自觉性的关注与强调。以此形成自我认知,最后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因此,荀子对于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他认为只有凭借自己的修养的提高,将道德规范转换为自我道德意识与情感,进而通过审视自身情况,对于错误的思想加以克服改正,并且及时进行反思错误。以此,依照个人内心道德信念来进行自我管理,以此达到仁德的君子境界。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人的本性恶,贤士圣明之人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来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荀子认为:“学恶乎始?恶乎效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通过荀子的论述,他认为只有通过自身去学习探索礼的深层内涵,知晓并研究礼的作用意义,才能够运用礼来积极主动地崇善修德。然后“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学习知晓礼节之后就要在实践行动中践行运用礼。最后,“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只有坚持不懈的通过自身反省保持并行使善,才能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这也就构成了荀子对于道德教育的完整体系:学—思—行。
荀子强调自身道德修养教育的原因,其目的是为了把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这样过程,通过自身内在修养教育来建立内心强烈的道德信念,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目的实效性。在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之中,我们采取的课堂讲授知识的方式,把课程考试成绩作为德育的检测标准,事实上,利用这样的方式本身就存在一定弊端,其实对于道德中,它并不单纯是一种知识,也并不容易按照学科知识进行讲授。在道德教育中,说教和劝告是不可避免的,这样也很难实现其教育的效果。把德育过程具体课程化,依照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德育并不能发挥它本质的功效,同时学生对于道德教育也只是流于表面的应付课程任务,在教育过程中,也未能让学生接受到良好的道德意识传播,激励不到学生的情感和真实感受,以此学生在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的同时,德育本身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道德教育不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目标,而是一种道德原则,道德教育就是建立一种道德信仰。因为道德信念是在人的思想过程中所产生的,在道德信念产生的同时,伴随着也会形成一种长期且规律性的个人自我道德自律性,只有遵守道德规范,并且维护好道德规范,这样才有助于实现德育的实效性。我们讲的自我道德修养对于建立道德信念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方面,我们要向荀子道德教育方法进行借鉴参考,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自我规范意识,以此坚定正确道德信念,来促使道德教育功效的更好发挥。
3.1.2加强道德实践的发展完善
荀子的德育方法不仅注重教育者的道德修养,而且有其独特之处,荀子在道德教育中,对于道德实践也是极其关注的。荀子曾提到:“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矣”,道德实践与具体的道德践行在提高思想德育实效性上发挥着重要功效。荀子的德育方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方法体系:“学、思、行”,体现在实际的理论和实际教学实践与活动过程中,即教育的传授,是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与了解,接着对其理论规范加以思考与探索,最后是教育者对行为规范的遵从践行。因此,荀子的道德教育观是引导学生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中遵循道德规则,并在过程中内化为自身道德意识情感,依照自我道德意识情感并遵循道德规范行事的行为方式。
荀子的“学-思-行”德育方法体系当中,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环节就是:“行”这一环节。这正是荀子道德教育模式的独特之处:道德践行活动完善了整个德育过程,也是实施德育全过程的最终实现方式。这也是荀子在德育中重视环境熏陶的原因。荀子说:“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求中正也”,可见荀子对于挑选良好的环境对于君子的修行也是极其关注的。
荀子把德育融入生活实践中,对于接受教育的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是非常关注与看重的。荀子认为对于知识传授的场所不只是存在于学校校园中,还包括人们生活的环境。荀子说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提出这样的主张实际上是为了把道德教育的实际应运发挥到现实生活中去。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把隐含的思想内涵渗透进现实的点滴之中,对于道德教育来说也更加具有贴近实践的生活气息,这样也更加容易让广大接受道德教育的学生更愿意接受这种融入生活的教育方式,对于道德规范也被生活实践赋予了一种更加生动、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的文化形象。现如今,当前道德教育仍然受限于课本以及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因此,重视道德践行,并将道德践行运用于道德教育之中,这样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才能够完成,并发挥其功效。
3.1.3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荀子提到:“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矣”即荀子认为要把道德教化与道德践行两者结合在一起,在注重个人自身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提高个人道德践行与实践。对道德践行的不够重视对于道德教育来说也会产生一些弊端:首先,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原本应该活跃互动的教育状态变成了理论性极强的课堂灌输,这样便会使得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心不在焉,学生对学习内容无法提起兴趣,并且也不能加深对于学生内心深处环境及心态的的影响与触动;其次,仅仅把要实施开展的道德教育在学校课堂中向学生传授,不仅对于学生的视野范围造成限制,而且授课的方式与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与生活实际相分离,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内心的情感需要,这样会造成学生对于道德教育的排斥与反抗心理状态产生;最后,在道德教育当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说教与空谈,实际上缺少了对学生道德情感意识上的培养与建立,同时也忽视了个人自身道德的自我检讨与反思,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听进去很多内容和道理,但是听懂并且真正用心感悟的内涵的却为数不多,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去践行的更会随之缩减,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道德教育实效性功能的发挥。
那么,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参考并汲取荀子在道德教育中运用并加强道德践行的方式,形成可运用并且具有实际操作性的道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添加一些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生活素材,从学生个人情感需求的角度出发,将道德教育引入个人现实生活当中,从而加强道德教育在现实中的实践性,对此,也可以减轻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排斥反抗心理情况,增强可实施性。同样,运用现实的道德践行活动推进道德教育完善,提高对于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活动,以及加大社区公益活动的参与力度,将道德教育素材变得贴近现实生活,丰富性更强。而对于道德教育的实施环境也不仅仅只局限于学校教育,而要开阔视野,整个社会环境都可变为道德教育的开展场所。只有让学生思想与情感开阔,才能够在教育践行与实践当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情感共鸣与体验,以此增强道德教育功效的更好发挥。
3.2完善法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礼法文化其核心内容是“礼”与“法”结合互补,以此共同发挥其功效的思想理念,其实质是一种道德教育与法律规范相结合的教育。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实际上,是对于人们观念与行为上同样关注的一种教育管理方式。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指导下,要充分发掘礼法文化存在于当今社会的时代价值,激发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的内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方法的开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
3.2.1加强法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在当今社会,近些年出现的大学生犯罪现象,其热度依就持续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与重视。对于大学生群体,其思想与行为之间出现偏差的现象依旧存在。大学生欠缺社会经验,对于社会诱惑还缺乏清晰的认知与判断,对于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关于大学生犯罪问题存在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大学生犯罪率仍在上升;二是随着人们对于大学教育的重视,进入大学校园的人群年龄也随之偏年轻化,因此大学生人群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从关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说,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大学生犯罪比普通人犯罪危害性更突出,由于人群受教育程度较高、文化程度以及思想认识水平都较之普通人群偏高一些。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人群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不断形成与建立的关键阶段,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在当前时期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本身也肩负着国家与社会的期望与责任,如果对于大学生犯罪率上升问题视而不见,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规范管理而任由其恶化的话,势必会影响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进而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未来发展力量也会产生一定阻碍。因此,要加大对于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关注力度,以及对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意识的引导与规范。从思想观念建立的角度来看,其本质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重视。代表国家未来希望的大学生群体,同样也是国家建设和创造未来发展的积蓄力与后备力,为我们推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储备人才的同时也体现了发展教育事业的宗旨所在。因此,势必要重视对于大学生犯罪问题的解决。
3.2.2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现如今,我们参考传统礼法文化当中“礼”与“法”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法制教育的内容,关键是要在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功效的基础上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对于法制教育的引入,就是要使法制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将法制教育中的有益内容与道德教育的相应内容有机的联结在一起,这样两者才能够共同发挥其教育功效,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因此,将法制教育引进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并非单纯的把法制教育生搬硬套地填充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去,而是需要我们要将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二者融会贯通,寻找二者契合之处,并且一同充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因此,要实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者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势必需要把握好以下两点:首先,要把道德教育理念与法制教育理念一同充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其次,注重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的互补功效的发挥。
结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思想潮流及新鲜观念充斥于大众面前,作为接受新鲜事物最迅速的大学生面临着众多价值观念的未知与挑战。在校园与社会的引领下,加强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其精髓内涵汇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在不断的创新发展过程中找寻思想内涵的契合之处,加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完善,以避免不良思想对大学生思想的入侵,对于我们来说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汪荣,荣霞.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建塑与提升[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S4):72-73.
[2]刘杰,常国良.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对高校大学生人格的塑造[J]. 文学教育(下),2020(09):39-41.
[3]李凡,王小娟. 荀子教化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5):155-160.
[4]李瑞芹,刘萍. 荀子礼法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与法律素养教育的启示[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51-153.
[5]黄俊,周恒. 论中国古代“礼法合治”对高校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相统一的启示[J]. 科技风,2019(08):17.
[6]李毅,马心怡. “礼法合治”思想:历史镜鉴与法治方略钩沉[J]. 财富时代,2020(12):92-93.
[7]孙永安. 中国传统茶道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运用[J]. 福建茶叶,2016,38(06):201-202.
[8]李鸽,李彦虎. 论荀子“荣辱观”与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的建构[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9):11-12.
[9]黄涛,陈立民,王鑫. 浅析儒家茶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 福建茶叶,2017,39(06):251-252.
传统礼法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及结合路径
论文库:法学 时间:2022-01-10 13:49:06 点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