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学作为一种创造性文艺,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是洞察世间、感染性较强的,这需要作者具备较强的文学写作感知能力。本文从文学写作感知能力的培养出发,具体介绍写作感知能力的概念、功能、特点、方式,从而介绍文学写作感知能力的培养。旨在为广大文学创作者提升写作感知能力提供途径和方法,助力文学创作更具创新性和发展性。
【关键词】文学写作;感知能力;培养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文学创作中,作品的创新性受到作者和读者的重视,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文字的运用,更要体现出作品背后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能力。只有认真感知这个世界,才能体会到常人不能感受到的诸多美好瞬间,写出来的作品才能具有自己的灵魂,才能真正称之为文学写作。
感知能力并无优劣,但每个人的文学写作感知能力却有差别,尤其是对于正在上学的学生而言,因为个人经历、生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造成写作感知能力的不同[1]。感知能力虽一定程度上和个人天赋有关,但是却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进行完善,通过具体的方法策略,可以让一个人能够更好的感知这个世界,以至于把所感所见更好的呈现在文字之中。
本文基于文学感知能力为出发点,探究文学写作感知能力的特点、功能、方式等,进而提出培养文学写作感知能力的具体措施,形成完备的措施。
(二)研究意义
本文以文学写作感知能力作为出发点,旨在解决当下很多文学爱好者写作感知能力弱的问题,其研究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理论研究意义:通过对文学写作感知能力进行研究,填补了目前国内对文学感知能力培养研究方面的空白,丰富了理论资料,为后续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现实研究意义:首先,目前一些中下学生在写作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大量的网络资料让学生变得不善于感知世界,对于世界的观察也随着变少,在写作上非常困难,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通过撰写该论文,可以为部分学生提供提高写作感知能力的方法,助力其提高其写作能力。其次,当下部分文学创作缺乏生命力和创新性,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的文学写作感知能力不足,导致其不能很好地去感受世界,造成作品内涵不足。通过撰写该论文可以为其提供相关措施和方法,助力其提高文学写作感知能力。
(三)研究内容
本文以文学写作感知能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主要研究内容有:
1.介绍文学写作感知的相关概念,对写作感知的概念、文学写作感知的功能、文学写作感知的特点、文学写作感知的方式进行详细阐述。
2.分析培养文学感知能力的具体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知人论世,通读古今;感知意象,情景交融;判定形象,审美判断。
3.总结该论文的主要内容,提倡将文学写作感知能力的培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研究方法
在本文中,笔者充分运用所学的文学写作方面的理论知识,结合本人对文学写作感知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一是,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关于文学写作感知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阐述,然后给予案例展开具体的分析,并提供有益的参考。通过学校的图书馆、知网等渠道,广泛的收集相关的文献,为课题研究夯实理论基础。
二是,案例分析法。课题在对文学写作感知能力的研究中,引入了相关文学作品作为案例,通过将案例与理论进行有机结合,理论联系实践展开相应的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二、文学写作感知
(一)写作感知的概念
感知是个体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在概念上可细分为“感觉”和“知觉”[2]。个体主要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整体认知,从而产生相关反映。每个人对同一件客观事物的感知往往不同,所以感知通常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的特点。
写作感知通常是指通过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得到有益于写作的相关信号,更好的激励写作主体进行文学创作,是一种生理性、心理性的活动[2]。写作感知往往有如下几个阶段,对事物进行感知、写作构思、表达阶段。写作感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行为活动,通常作为写作活动的开始,但通常伴随写作的全过程,对于文学创作的质量尤为重要。
当写作主体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感知,实际上是写作主体对此事物有了审美兴趣,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联想、分析、判断、思考,以至于对客观事物有自身的认知,以及对事物的具体反馈[4]。
结语:写作感知是写作个体对外界事物的具体感知,通过生理性、心理性活动对事物进行客观表达,最后将所见所感呈现在书面上形成文学作品。
(二)文学写作感知的功能
文学写作感知能力对于文学创作至关重要,文学作品具有独特性,写作主体必须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感知,才能创作出与其他人不同的文学作品。文学写作感知的功能主要有获取写作素材和引发写作动机两个方面。
获取写作素材:素材是文学作品的必要元素,也是写作的物质基础。而素材不是凭空产生,这需要写作主体去感受、体会、观察,让素材成为自己的内在物质,形成自己的观念和感受。比如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作品中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本人就有很大的关系,他亲自感受过西北大地的苍茫,知道身为农民的滋味,看过世间形形色色的人物[5]。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才能够如此传神,作品中的故事和事件才能如此具有感染力,因为这些本就是真实的。只有作者自己亲身经历过,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打动人。
引发写作动机:文学创作往往是具有激情的,这需要很强的写作动机,有些作品反映了社会现状,有些作品体现了人情冷暖,有些作品则主要介绍了万物形态。当写作主体自身受到写作对象的刺激和激励,情感得到激发,就会产生比较强大的写作冲动。雪莱谈他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创作时说:“我的这首诗大部分是在万山丛中卡拉卡拉古浴场残留的遗迹上写成的。广大的平台、高巍的穹门、迷魂阵一般的曲径小道,到处是鲜艳的花草和馥郁的树木。罗马城明朗的晴天、温和的气候、满空中活跃的春意,还有那种令人神醉的新生命的力量,这些都是鼓励我撰著这部诗剧的灵感[7]。”莫言在谈及《丰乳肥臀》的创作的时候,他直接说这是以自己母亲为原型的作品,用这个作品去纪念自己的母亲。
结语:写作感知的功能主要有获取写作素材和引发写作动机两个方面,写作感知对于文学创作至关重要,强大的感知能力能够助力文学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文学写作感知的特点
感知能力是每个人与身俱来的,但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利波特”,每个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感知却是不同的。而且,文学写作感知能力和普通感知能力不同,这是基于创作为目的的感知活动,所以通常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总结文学写作感知能力的特点主要有如下两个:
1.独特性。每个人对同一件的认知往往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每个人感知一件事物的出发点、角度可能不同,同时也和自身所处的环境和经历有关,所以感知通常具有独特性。对于写作主体而言,对于一件事物的感知往往更加丰富,思维也会更加发散,认知也会稍微感性一些。和中学时代学的课文《画杨桃》一样,每个人画出来的杨桃都不一样,但是每一种形态的杨桃都值得赞赏。对于文学写作感知也是一样,有时候正是因为感知的独特性,才能创作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2.系统性。无数客观外界的事物反映到写作主体的头脑中,触发写作主体的情思,引起写作主体的感受和思索,各种感性材料的不断积累而孕育为思想,由最初肤浅的感觉推向深刻的感觉,由对孤立现象的感觉推向普遍现象的感觉,由感觉中理性因素甚少到理性因素甚多,直至思想上发生飞跃,这—过程,是个完整的体系。在创作过程中,写作感知往往具有系统性,通过一系列的感知活动,写作主体才能对研究对象有更清晰的认知,所以才能产生一系列的创作活动[8]。并且,写作主体需要调动全部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以致运用想象、体味、回忆等各种方法,准确而生动地揭示人物的意识、情感,乃至无意识的情绪、动机等等,从而捕捉一种在人物情感的着迷点作用下失去了本来形态的变异了的感觉和知觉,即人物特异的感知系统,读者才能感知人物内心情感的奇观。因此,写作主体应该是一个感知系统的艺术家。
结语:写作感知能力是一种个体化的能力,其特点主要有独特性和系统性两个方面,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这两个特点的运用。
(四)文学写作感知的方式
文学写作感知的方式通常多种多样,其中感受作为最为直观的方式,被很多写作主体所采纳。其次还有观察和调查也是很好的感知方式。
1.感受。感受是写作主体的感官受到各种外界物(如形象、颜色、音响、气味、滋味、冷暖)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相应的心理活动[9]。感受是写作主体运动的基础,它起着积累写作材料、引发写作冲动的重要作用,并且是立意的前提。观察与调查都是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但都受到时空的限制;而感受不为视力所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广阔的领域里广收博取。
2.观察。观察是比较直观的感知方式,写作主体通过运用自己的视觉功能,对客观事物的外形、状态进行感知,能够得到最真实的素材。但是观察往往需要写作主体具有敏锐、细致的能力,才能对客观事物进行客观细腻的描述,要善于发现客观事物的细节和特征,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把握。鲁迅先生曾说:“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达尔文积二十年之功,在观察日记的基础上完成了《物种起源》,他自己曾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3.调查。调查相比于观察和感受而言,其更具有客观性,调查是建立在事物的实际存在形式上的,调查得到的结论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正是因为调查具有真实性,所以写作主体才能更好的感知事物的形态,在不掺杂个人主观色彩的前提下,对事物进行客观判断和分析,得出真实而可靠的描述。在柴静的《看见》一书中,作者就运用了大量调查的感知方式,让该作品具有很强的说服性和真实性,吸引力大批读者。
结语:文学写作感知的方式主要有感受、观察、调查三个,通过这三个方式,能够较为全面的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形成文学素材的来源。
三、文学写作感知能力的培养
(一)知人论世,通读古今
想要进行文学写作感知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对当下环境的理解和分析。对于人物而言,需要对该人物的身世情况、个人特征进行研究。对于事件,则需要从现象透过本质,感受其在当下环境的处境,在古今环境之下的对比。在读鲁迅的作品时候,要联想到在旧社会,中国的处境让很多独处外乡倍感担忧,鲁迅先生“弃医从文”,钱学森先生独身回国,李大钊等人回国宣扬新理念等。所以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针对当下社会现状的批判较多,也可见鲁迅先生对当下环境的理解和感知非常透彻。此外,余光中先生创作的“乡愁文学”也是如此[10]。曾经被视为“东亚病夫”的中国,被很多外国人所抨击,余光中作为有着很强爱国情怀的中国人,无论身处台湾还是欧洲,心里都一直留着祖国的位置,把祖国看作自己的母亲。面对帝国扩张和两岸分离,余光中作为中国人,他的根在中国,他的魂也在中国,当祖国母亲受到侵略,作为身处外乡的子女,不能做出实际的行动,只能寄去浓浓的思念和忧愁。在作品《四月,在古战场》中:“他的怀乡病中的中国,不在台湾海峡的这边,也不在海峡的那边,而在抗战的歌谣里,在穿草鞋踏过的土地上,在战前的记忆里,也在古典诗悠扬的韵里。”正在深受侵略和压迫的中国,历经风雨,余光中担忧祖国的前途命运,更加担心祖国现今的处境和遭遇[9]。余光中先生也是通过对当下社会的认知,他的文字中满是对当下环境的伤怀,也体现了余光中先生在写作过程中对环境的深刻感知。
(二)感知意象,情景交融
古代诗歌讲究“赋比兴”,而对于现代作品也是如此,在小学作文中常用“仿佛路过的小树也在嘲笑我,天气阴沉得仿佛就要压下来”此类句子表达写作主体的心情低落[10]。同样,近现代也有很多将意象运用到现代文中,余光中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余光中写散文比写诗晚了十多年,读他的散文能够感受到浓浓的诗文气息,能够马上让读者领悟到散文的意境美,加上余光中文学底蕴深厚,创作出来的散文往往能够让读者回味无穷。在余光中的很多散文中均能找到诗句的踪影,比如在《高速的联想》中:“最好是细雨霏霏的黎明,从渭城出发,收音机天线上系着依依的杨柳,挡风窗上犹浥着轻尘。”此处化用了王维的《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里体现了余光中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有对于古代诗文的深刻理解,还有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牵挂[11]。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意象的感知,用具体的事物去寄托情感,让文字变得神秘而生动形象。
(三)判定形象,审美判断
在文学写作创作中,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描述,这需要写作主体对人物本身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将该人物在作品中得以具体呈现[12]。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有大小四百多个角色中,每个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大人物除了人们熟知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这样的角色,其余的都是小人物,而刘姥姥更是小人物中的小人物,甚至连一个小丫鬟都比不上,正是这“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让人印象深刻,成了整个故事的贯穿者见证者,核心人物。刘姥姥“别具一格”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作为一个农村老妇人,有着改不掉的乡土气息,既没有显赫家世也没有貌美如花,更没有举止端庄,但正是这样独特的刘姥姥赢得了世人的关注。刘姥姥的形象简单却又复杂,她足智多谋又善良淳朴;她阿谀奉承又知恩图报;她随机应变又大智若愚。这样的刘姥姥形象丰富而多彩,足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3]。除了刘姥姥,《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可圈可点,这是因为作者自身就对各类人物进行细致观察,所以每一个人物的形象才能如此深入人心。对于文学写作感知能力的培养,也要时常注重对人物形象进行判定,对身边的人物进行细致观察。
四、总结
文学写作感知能力对于文学创作至关重要,这体现了写作主体的文学功底,更是能够展现一个作品的质量。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时常进行感知能力的培养,从知人论世,通读古今;感知意象,情景交融;判定形象,审美判断这三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和调查能力,为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主题感知·素养解读[J].疯狂英语(新悦读),2022(04):4.
[2]邵军保.感知生活视角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探讨[J].智力,2022(08):97-99.
[3]侯明欣.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1.DOI:10.27245/d.cnki.gnjsu.2021.003276.
[4]江楠. 文学旅游地景观文化特征感知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1.DOI:10.27245/d.cnki.gnjsu.2021.001676.
[5]邓珏. 风声意象在宋代文学与图像中的呈现[D].东南大学,2020.DOI:10.27014/d.cnki.gdnau.2020.003046.
[6]徐婷.谈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活感知的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2020(30):84-85.
[7]杨书钰.个体感知与国家叙述之关系——从《沉沦》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个体与国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8):38-39.
[8]游澜,余岱宗.现代小说的感知叙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111-119+170.
[9]张荣杰. 感知与现实人际关系网络:经典文学作品分析[D].闽南师范大学,2018.
[10]钟安全.生活感知策略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作用[J].科普童话,2018(09):61.
[11]金乾伟,韦依娜.中国古代文学教改诉求的三重感知境界探究[J].教育观察,2018,7(01):62-64.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18.01.025.
[12]庄晓佩.立足细节,引导学生感知文学形象[J].语文天地,2018(01):10-11.
[13]贾凡. 文学旅游地空间意象分析及营造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浅谈文学写作感知能力培养
论文库:文学 时间:2022-08-21 12:42:40 点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