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六畜文化;语言;文学;中华传统思想与精神;祭祀文化
中华民族在人与自然的磨合、交融与合作中创造出独特而宝贵的农耕文化,上古时期的 《国语 ·周语上》就提出“民之大事在农”,中华民族农耕畜养的生产生活进程可追溯至万 年前。中华民族的六畜文化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深入平民的生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言 行与生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汉字与汉语则是几千年来承载中国人民思想的重要载体,他 们具有超地域与超时空性,因此我们可以从语言文学的角度窥探六畜文化在古今的发展以及 它对中国人民在思想精神层面的映射。本文将综合语言与文学两大角度来进行分析,语言角 度主要是字、词、短语、方言层面,文学角度主要是修辞、角色形象层面。
牛,“大牲也。牛, 件也。件, 事理也。”1“事理”,就是说能够把握规律做事。“牛 任耕,理也者,謂其文理可分析也。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卻道大窾。”但是文化水平 比较低的人不知道牛的这项意思,就改称为“大牲”。由此可见,牛的这一义项体现出古代 人们注重应用规律来做事,是人们理性精神的映射。宋育仁说:“牛、件、事、理。四音相 近,相引为训。”《广雅 ·释诂卷一》: “理,顺也。”《说文解字义证》中说:“理也者, 本书循,行顺也。”段玉裁还对“顺”的字形进行分析:“人自项以至于踵,顺之至也。川 之流,顺之至也,故字从页,川会意。”由此可见,顺有服从、不叛逆、驯服、驯顺之意, 这一认识反映了汉民族“顺从”是一种必须遵循的美德的观念和心态。牛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还体现在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祭祀。古代祭祀时,牛、羊、豕三牲齐全,称为“太牢”。 只有羊和豕的时候,称为“少牢”。这些祭祀的牲畜,统称为“牺牲”。最强壮的牛称为“特”, 地位非凡,主要用于祭祀。这体现了人们对等级、力量、权力的崇拜与尊敬。除此之外,牛 还代表着中国人民耐力、勤劳、奉献、忠诚、任劳任怨、实打实干的精神品质。鲁迅在他的 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写道:“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还有他的名言“横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文学形象将牛人性化,不仅凸显了牛本身的特点, 更映射出作者自己以及中国人民骨子里坚韧、奉献、勤劳的品性。另外,在中国著名小说《西游记》中, 也多次出现“牛精”的形象,比如“特处士”“大青牛”“如意真仙”“牛魔王” 等,这些牛精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收服,体现了牛的“驯服”“力量”的特点。在现代生活 中,人们经常说:“你真牛”来夸赞对方有本事;用“牛气冲天”来祝愿别人事业蒸蒸日上、 红红火火;更有名为“红牛”的提神保健饮料,还有名为“公牛”的电器品牌,这些都是对 力量的崇拜。总之,牛文化象征着中国人民的理性、顺从、任劳任怨、实打实干、勤奋、忠 诚、奉献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对权力、力量和等级的崇拜。
羊,祥也。2“从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收字情况来看,以‘六畜’为字根 的各部分字,其字数依次为:羊部 45 文;豕部 36 文;犬部 33 文;牛部 20 文;马部 21 文; 鸡部 3 文。 ”3从学者对此数据的统计,可见羊在六畜中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人民生活影响之 大。此学者还从汉字的角度,分析以羊为部首的汉字,列举了五条中国人民关于羊的文化观 念:一,養:羊与中国传统膳食;二、祥: 羊与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三、美:羊与中国传统 审美取向;四、善:羊与中国传统道德标准;五、義, 羊与中国传统礼仪法则。这五条例子 面面俱到地阐述了羊文化在饮食、信仰、审美、道德、礼仪方面对中国人的思维与精神层面 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羊在中国人眼中的品性即中国人的品性,善良、和平、温驯、单纯、 懦弱等,都是中国人民性格的映射。在鲁迅的作品中,羊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元素。他多次用 “羊”来形容中国国民的某些特性,比如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不能同意人们说羊 是善良的动物,因为它们总是被人们所吃掉。”在《朝花夕拾》中写道;“雪白的群羊也常 常满街走,但都是胡羊,在我们那里称绵阳的。”在这里,鲁迅先生将羊比作中国国民,描 绘了人们饱受欺压、无力反抗的落后特质和他们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的“奴性”,还批判了 统治阶级的“牧羊经”以及虚伪的“吃人”礼教。此外,还有关于羊的成语:“羔羊跪乳”, 形容孝道和感恩之心;“羊入虎口”“羊质虎皮”,形容温顺、软弱、善良。在我国现代的 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也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对羊的认识:淳朴、善良、软弱、团结、 美丽等。总之,从各方面综合来看,羊代表了中国人民对饮食文化的重视,对和平、祥瑞的 崇拜,代表中国人民向善、崇礼、重义、循美,也代表中国人民内心深处一定的“奴性”与 软弱。

豕,彘也。“豢”字以豕为部首,意为饲养、驯养。作为“太牢”成员之一,猪因为其 易养、多生,寓意多子多孙、如意富贵,是中国人民最普遍的肉食。除了作为祭祀,猪还与 原始社会的“傩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宗教文化活动,其中 的“傩舞”又称为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傩文化的核心是驱邪逐疫、祈福纳祥,这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而傩文化中的傩舞表演者会穿着由猪皮制作成的服装,这是猪在傩文化中的特殊含义体现。 这说明猪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幸福、健康的崇拜与追求。关于猪的形象,最令人深刻的还是《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是最贴近现实的人物,他的贪吃、贪美色、 单纯、善良、愚笨、胆小、肥胖、懒散、憨厚、心宽体胖、大智若愚等众多特性都是普通人 所具有的,因此猪八戒也代表着大部分的普通人民群众。元代王冕在《冀州道中》写道;“纵 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批判专制统治下人民的愚昧无知。在书面中,关于猪的成语一般 都是带有消极意义的,比如:“猪朋狗友”“一龙一猪”“泥猪疥狗”等,与人们日常生活 联系紧密的歇后语、谚语:“扮猪吃老虎”“人怕出名猪怕壮”“猪脑壳——不开窍”等, 也都是对猪消极的描述。除此之外,猪还象征着财富,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人流行把零钱 存入存钱罐里,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电影电视、动画片里,存钱罐的形状不分国界地 普遍是猪的形状。我国著名作家王小波写过一篇《一直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章讲述了作 者在插队时遇到的一只猪,这只猪与众不同,它拒绝被喂食,也不愿和其他猪一起生活,甚 至试图逃离猪圈。这只猪的行为挑战了人们对猪的传统认知,它在文章中被视为一个象征, 代表了追求独立思考和反抗权威的精神。不管是书面中对猪的讽刺,还是类似于王小波把猪 视为一个象征,这都体现了中国人鄙视懒惰、无知、不思进取,而崇尚勤奋、自力更生,以 及在特定情况下勇于挑战、勇于反抗、不安于现状的品格。因此,“猪”的形象不仅代表福 气、富贵、财富、健康等美好祈愿,也代表了善良、憨厚、心宽体胖的高尚品格,还代表贪 婪、胆小、无知等消极特征。对其消极特征的批判,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崇尚智慧 、 积极进取、自力更生的品性。
马,《说文解字》: “怒也,武也。”汉字中以马作为偏旁的字有很多,大部分是表示 马的类别、颜色和等级的,其中也不乏表示马的特性与动作的。比如:“驶”“驰”“驯” “驱”“骏”“骁”“验”等,都是形容马儿跑得快、步伐矫健、勇猛有力、气势非凡。这 说明马自古以来都是速度、力量、向上的代表,代表着积极向上、奋发向前、忠诚善良。“驶” “驰”“驱”等用来描述马儿奔跑之快;“驯”表示马儿善良、通人性;“验”是指马儿不 服、生气时抬头,这体现了马儿的高贵与不可征服的精神。此外,马在人的心目中有高大、 威猛的形象,有时“马”会被借用为“大”义,比如,大的蜜蜂叫马蜂,大的枣叫马枣,大 蚁也被称为蚂蚁。历代历朝的帝王们爱马、骑马、好马,比如相传吕布的坐骑“赤兔”,赤 兔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战马,本命叫赤菟,是一匹身体为大红色、像老虎一样凶猛的神驹,此 马非常英勇,并且忠心坚韧;还有项羽的乌骓,乌骓是项羽在战场上的重要伙伴,曾共同经 历了多个战争;唐太宗非常爱马,曾命令将他最喜爱的六匹马刻成石雕,这些石雕被称为“六 骏”等等。还有许多关于马的名篇:《马说》《田忌赛马》等等。此外,古代的文人也经常 写诗歌颂马儿的勇猛、威武、坚韧和美丽,比如: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道: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黄梅林:“驰骋沙场不记功,愿将皮革裹英雄。” 李贺:“鸣驺辞凤苑,骅骥最承恩。”古代人们也经常把马神化,称马为“神驹”,比如相 传的红娘与白马的故事,红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她有一匹名叫“白马”的忠实伙伴, 红娘和白马的故事寓意着忠诚和友谊。与马有关的成语也有很多:“马到成功”“单枪匹马”“走马上任”“当牛做马”“一马平川”“一马当先”“天马行空”“老马识途”等,体现 了马的智慧、速度、向上、韧性。关于马的文学形象,我们不得不提《西游记》中的“白龙 马”。顾名思义,龙与马应有着不解之缘。“龙御天,马行地。”马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用 作代步工具,《西游记》将马与龙结合,赋予马以神象色彩,在未被驯服前,他任性高傲, 后来作为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重要陪伴者,白龙马一路上默默无闻,尊师重道,坚韧不 拔,是陪伴唐僧最久的。作为古人重要的代步工具,马常常因其速度、向上而被赞美;在战 争中,常为其英勇、忠诚、威武而被喜爱,这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力量、强大以及速度的崇拜, 以及积极向上、忠诚、坚韧、奋发向前的精神品质。
鸡,《说文解字约注》: “知时畜也。”因为“鸡”与“吉”谐音,被中国人民赋予了 “吉祥”的意义。自古以来,有鸡鸣犬吠的地方就有人家、烟火,而雄鸡啼曙则作为吉祥之 喻、光明之象、奋斗之声,寓意着新的一天的开始,是新希望的开始。在新年或其他喜庆场 合,人们也会用带有“鸡”字的祝福语和吉祥话来表达美好的祝愿,如:“金鸡狂舞新春到, 万物苏醒把春报。”《诗经 ·小雅 ·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鸟之奇者,鸡鸣不 已。”形象地描绘了鸡每天早晨准时打鸣的情景。唐代诗人崔道融的《鸡》中写道:“买得 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展现了鸡的威武、坚 韧。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鸡的寓言故事:“闻鸡起舞”“鸡犬升天”“鸡鸣狗盗”和 神话故事:“桃都天鸡”等,这些故事大多都体现了鸡的勤劳与自律,每天天一亮就打鸣, 我们所熟知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说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啼叫不止。比 喻有识之士在困境中也能坚持自我,体现了鸡坚韧不拔、自律的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鸡被誉为“德禽”,象征了“文、武、勇、仁、信”五种德行。古人认为,鸡头戴冠,象征 文明礼仪;足搏距,象征有勇气面对困难;敌人在前,敢斗者,象征勇猛精神;见食相呼, 表仁爱之心;守夜不失时,象征诚信为本。此外,鸡喜欢干燥、温暖的环境,象征其性温和, 也象征着人民生活的和睦、幸福。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还体现在娱乐方面,古人很早就发明 了“斗鸡”的游戏,起初是将两只公鸡放到一个场地中,由训练有素的人控场,两只公鸡会 互相攻击,试图将对手击倒。比如王勃在《沛王府宴咏》就描绘了沛王府中的一次宴会上, 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进行了一场斗鸡比赛。在现代,传统“斗鸡”活动比赛双方不是鸡,而 是人盘起一条腿,借助另一条腿跳跃前进来攻击对方。不管是哪种斗鸡活动,都体现了鸡的 威武、勇敢与永不言败的气魄。我们还知道另外一种游戏叫做“老鹰捉小鸡”,母鸡舍身奋 力挡在小鸡的前面,保护小鸡的同时勇敢与敌人进行搏斗,这是鸡团结、勇敢、贡献、忠诚 于家庭精神的表现。被誉为“德禽”的鸡,其威武、自律、勇敢、团结、贡献、温和,映射 出中国人民自律、贡献、舍己为人、团结的精神品质,也寄托了中国人民对希望、生机与吉 祥的追求,体现出中国人民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
犬,《说文解字》中与“犬”有关的字非常多,包括犬类通称和各种分类,比如按毛色、 体型、头部特征、神情体态等的分类。这些字的字义大多数都是中性的,也有一些贬义的,比如:“獪、狂、狯”等,包含褒义的字少之又少,比如:“猛”。而在《现代汉语词典》 中,表示贬义的字增多了,比如:“戾、臭、狠、狈、狰、狡、狂、猾、猖”等,而带有褒 义的字仍然是最少的,有:“献、狷”。此外,中国人还用“狗”字组成大量的贬义词和短 语,比如:“狗皮膏药、狗腿子、狗屁、狗嘴吐不出象牙、狗仗人势、狗咬狗、狗血淋头、 狗急跳墙、蝇营狗苟”等,大多都是用来辱骂人的话。这一现象说明狗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 不断被丑化,被很多人认为是低贱的。但是这仅仅是人对它认识的一个方面。作为六畜之一, 也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狗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狗是古时人们 进行狩猎、畜牧活动中的得力助手,它们能够追踪猎物、夜间巡受、保护其他畜类等,是一 种非常忠诚、能干、聪明并且责任感极强的动物。《杨生狗》这则寓言就讲了善良的杨生救 狗、养狗,在被绑架时被狗解救的人类与狗互相救赎的故事。现有的对犬文化的分析主要是 针对《说文解字》, 通过对字形、字义的分析以及归类,总结出作为“文字文化”一部分的 “犬文化”,其研究成果可粗分为图腾文化、祭祀文化、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与图腾文化 有关的汉字:“狄”“猃 ”“狁”等;与“犬”有关的狩猎文化的字:“狩”“獵 ”“獲” 等;与祭祀文化有关的“献”字;与农耕文化有关的“狩”等。晋干宝的《搜神记》中有详 细记载犬祖盘瓠 的 神 话故事,体现了古时犬被神话以及被图腾崇拜的现象。在现代生活 中,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以及外国观念的影响,狗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逐渐获得好转,比如很 多人将狗作为心灵陪伴者,又随着“导盲犬”“抚慰犬”“搜救犬”“缉毒犬”“警犬”等 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人们越来越相信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红楼梦》中, 贾母的狗是 一只叫“瑞雪”的狗,它陪伴贾母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瑞雪”象征着家庭和睦和幸福。 在现代的电影电视中,也有许多歌颂人与狗之间忠诚的情谊与信任的作品,比如我国的电视 剧《神犬小七》, 里面的小狗小七温顺、忠诚、通人性、勇敢、聪明, 获得了许多观众的眼 泪与共鸣。国外也有许多关于狗的电影,比如《忠犬八公》、《绿野仙踪》等。从人们对于 狗的褒贬来看,人们鄙视狡猾、好斗,而推崇忠诚、勇敢、正义。
综上,六畜对中国人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饮食上,更体现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中国的语 言与文学是中国人民精神与文化的直接表达,六畜文化是中国人民崇尚幸福、和谐、健康、 力量、权力与希望的寄托,也是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坚韧不拔、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积 极进取、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仁爱、礼仪、正 义、诚信、向善等美德的映射。
牛,“大牲也。牛, 件也。件, 事理也。”1“事理”,就是说能够把握规律做事。“牛 任耕,理也者,謂其文理可分析也。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卻道大窾。”但是文化水平 比较低的人不知道牛的这项意思,就改称为“大牲”。由此可见,牛的这一义项体现出古代 人们注重应用规律来做事,是人们理性精神的映射。宋育仁说:“牛、件、事、理。四音相 近,相引为训。”《广雅 ·释诂卷一》: “理,顺也。”《说文解字义证》中说:“理也者, 本书循,行顺也。”段玉裁还对“顺”的字形进行分析:“人自项以至于踵,顺之至也。川 之流,顺之至也,故字从页,川会意。”由此可见,顺有服从、不叛逆、驯服、驯顺之意, 这一认识反映了汉民族“顺从”是一种必须遵循的美德的观念和心态。牛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还体现在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祭祀。古代祭祀时,牛、羊、豕三牲齐全,称为“太牢”。 只有羊和豕的时候,称为“少牢”。这些祭祀的牲畜,统称为“牺牲”。最强壮的牛称为“特”, 地位非凡,主要用于祭祀。这体现了人们对等级、力量、权力的崇拜与尊敬。除此之外,牛 还代表着中国人民耐力、勤劳、奉献、忠诚、任劳任怨、实打实干的精神品质。鲁迅在他的 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写道:“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还有他的名言“横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文学形象将牛人性化,不仅凸显了牛本身的特点, 更映射出作者自己以及中国人民骨子里坚韧、奉献、勤劳的品性。另外,在中国著名小说《西游记》中, 也多次出现“牛精”的形象,比如“特处士”“大青牛”“如意真仙”“牛魔王” 等,这些牛精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收服,体现了牛的“驯服”“力量”的特点。在现代生活 中,人们经常说:“你真牛”来夸赞对方有本事;用“牛气冲天”来祝愿别人事业蒸蒸日上、 红红火火;更有名为“红牛”的提神保健饮料,还有名为“公牛”的电器品牌,这些都是对 力量的崇拜。总之,牛文化象征着中国人民的理性、顺从、任劳任怨、实打实干、勤奋、忠 诚、奉献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对权力、力量和等级的崇拜。
羊,祥也。2“从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收字情况来看,以‘六畜’为字根 的各部分字,其字数依次为:羊部 45 文;豕部 36 文;犬部 33 文;牛部 20 文;马部 21 文; 鸡部 3 文。 ”3从学者对此数据的统计,可见羊在六畜中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人民生活影响之 大。此学者还从汉字的角度,分析以羊为部首的汉字,列举了五条中国人民关于羊的文化观 念:一,養:羊与中国传统膳食;二、祥: 羊与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三、美:羊与中国传统 审美取向;四、善:羊与中国传统道德标准;五、義, 羊与中国传统礼仪法则。这五条例子 面面俱到地阐述了羊文化在饮食、信仰、审美、道德、礼仪方面对中国人的思维与精神层面 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羊在中国人眼中的品性即中国人的品性,善良、和平、温驯、单纯、 懦弱等,都是中国人民性格的映射。在鲁迅的作品中,羊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元素。他多次用 “羊”来形容中国国民的某些特性,比如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不能同意人们说羊 是善良的动物,因为它们总是被人们所吃掉。”在《朝花夕拾》中写道;“雪白的群羊也常 常满街走,但都是胡羊,在我们那里称绵阳的。”在这里,鲁迅先生将羊比作中国国民,描 绘了人们饱受欺压、无力反抗的落后特质和他们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的“奴性”,还批判了 统治阶级的“牧羊经”以及虚伪的“吃人”礼教。此外,还有关于羊的成语:“羔羊跪乳”, 形容孝道和感恩之心;“羊入虎口”“羊质虎皮”,形容温顺、软弱、善良。在我国现代的 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也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对羊的认识:淳朴、善良、软弱、团结、 美丽等。总之,从各方面综合来看,羊代表了中国人民对饮食文化的重视,对和平、祥瑞的 崇拜,代表中国人民向善、崇礼、重义、循美,也代表中国人民内心深处一定的“奴性”与 软弱。

豕,彘也。“豢”字以豕为部首,意为饲养、驯养。作为“太牢”成员之一,猪因为其 易养、多生,寓意多子多孙、如意富贵,是中国人民最普遍的肉食。除了作为祭祀,猪还与 原始社会的“傩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宗教文化活动,其中 的“傩舞”又称为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傩文化的核心是驱邪逐疫、祈福纳祥,这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而傩文化中的傩舞表演者会穿着由猪皮制作成的服装,这是猪在傩文化中的特殊含义体现。 这说明猪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幸福、健康的崇拜与追求。关于猪的形象,最令人深刻的还是《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是最贴近现实的人物,他的贪吃、贪美色、 单纯、善良、愚笨、胆小、肥胖、懒散、憨厚、心宽体胖、大智若愚等众多特性都是普通人 所具有的,因此猪八戒也代表着大部分的普通人民群众。元代王冕在《冀州道中》写道;“纵 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批判专制统治下人民的愚昧无知。在书面中,关于猪的成语一般 都是带有消极意义的,比如:“猪朋狗友”“一龙一猪”“泥猪疥狗”等,与人们日常生活 联系紧密的歇后语、谚语:“扮猪吃老虎”“人怕出名猪怕壮”“猪脑壳——不开窍”等, 也都是对猪消极的描述。除此之外,猪还象征着财富,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人流行把零钱 存入存钱罐里,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电影电视、动画片里,存钱罐的形状不分国界地 普遍是猪的形状。我国著名作家王小波写过一篇《一直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章讲述了作 者在插队时遇到的一只猪,这只猪与众不同,它拒绝被喂食,也不愿和其他猪一起生活,甚 至试图逃离猪圈。这只猪的行为挑战了人们对猪的传统认知,它在文章中被视为一个象征, 代表了追求独立思考和反抗权威的精神。不管是书面中对猪的讽刺,还是类似于王小波把猪 视为一个象征,这都体现了中国人鄙视懒惰、无知、不思进取,而崇尚勤奋、自力更生,以 及在特定情况下勇于挑战、勇于反抗、不安于现状的品格。因此,“猪”的形象不仅代表福 气、富贵、财富、健康等美好祈愿,也代表了善良、憨厚、心宽体胖的高尚品格,还代表贪 婪、胆小、无知等消极特征。对其消极特征的批判,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崇尚智慧 、 积极进取、自力更生的品性。
马,《说文解字》: “怒也,武也。”汉字中以马作为偏旁的字有很多,大部分是表示 马的类别、颜色和等级的,其中也不乏表示马的特性与动作的。比如:“驶”“驰”“驯” “驱”“骏”“骁”“验”等,都是形容马儿跑得快、步伐矫健、勇猛有力、气势非凡。这 说明马自古以来都是速度、力量、向上的代表,代表着积极向上、奋发向前、忠诚善良。“驶” “驰”“驱”等用来描述马儿奔跑之快;“驯”表示马儿善良、通人性;“验”是指马儿不 服、生气时抬头,这体现了马儿的高贵与不可征服的精神。此外,马在人的心目中有高大、 威猛的形象,有时“马”会被借用为“大”义,比如,大的蜜蜂叫马蜂,大的枣叫马枣,大 蚁也被称为蚂蚁。历代历朝的帝王们爱马、骑马、好马,比如相传吕布的坐骑“赤兔”,赤 兔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战马,本命叫赤菟,是一匹身体为大红色、像老虎一样凶猛的神驹,此 马非常英勇,并且忠心坚韧;还有项羽的乌骓,乌骓是项羽在战场上的重要伙伴,曾共同经 历了多个战争;唐太宗非常爱马,曾命令将他最喜爱的六匹马刻成石雕,这些石雕被称为“六 骏”等等。还有许多关于马的名篇:《马说》《田忌赛马》等等。此外,古代的文人也经常 写诗歌颂马儿的勇猛、威武、坚韧和美丽,比如: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道: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黄梅林:“驰骋沙场不记功,愿将皮革裹英雄。” 李贺:“鸣驺辞凤苑,骅骥最承恩。”古代人们也经常把马神化,称马为“神驹”,比如相 传的红娘与白马的故事,红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她有一匹名叫“白马”的忠实伙伴, 红娘和白马的故事寓意着忠诚和友谊。与马有关的成语也有很多:“马到成功”“单枪匹马”“走马上任”“当牛做马”“一马平川”“一马当先”“天马行空”“老马识途”等,体现 了马的智慧、速度、向上、韧性。关于马的文学形象,我们不得不提《西游记》中的“白龙 马”。顾名思义,龙与马应有着不解之缘。“龙御天,马行地。”马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用 作代步工具,《西游记》将马与龙结合,赋予马以神象色彩,在未被驯服前,他任性高傲, 后来作为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重要陪伴者,白龙马一路上默默无闻,尊师重道,坚韧不 拔,是陪伴唐僧最久的。作为古人重要的代步工具,马常常因其速度、向上而被赞美;在战 争中,常为其英勇、忠诚、威武而被喜爱,这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力量、强大以及速度的崇拜, 以及积极向上、忠诚、坚韧、奋发向前的精神品质。
鸡,《说文解字约注》: “知时畜也。”因为“鸡”与“吉”谐音,被中国人民赋予了 “吉祥”的意义。自古以来,有鸡鸣犬吠的地方就有人家、烟火,而雄鸡啼曙则作为吉祥之 喻、光明之象、奋斗之声,寓意着新的一天的开始,是新希望的开始。在新年或其他喜庆场 合,人们也会用带有“鸡”字的祝福语和吉祥话来表达美好的祝愿,如:“金鸡狂舞新春到, 万物苏醒把春报。”《诗经 ·小雅 ·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鸟之奇者,鸡鸣不 已。”形象地描绘了鸡每天早晨准时打鸣的情景。唐代诗人崔道融的《鸡》中写道:“买得 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展现了鸡的威武、坚 韧。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鸡的寓言故事:“闻鸡起舞”“鸡犬升天”“鸡鸣狗盗”和 神话故事:“桃都天鸡”等,这些故事大多都体现了鸡的勤劳与自律,每天天一亮就打鸣, 我们所熟知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说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啼叫不止。比 喻有识之士在困境中也能坚持自我,体现了鸡坚韧不拔、自律的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鸡被誉为“德禽”,象征了“文、武、勇、仁、信”五种德行。古人认为,鸡头戴冠,象征 文明礼仪;足搏距,象征有勇气面对困难;敌人在前,敢斗者,象征勇猛精神;见食相呼, 表仁爱之心;守夜不失时,象征诚信为本。此外,鸡喜欢干燥、温暖的环境,象征其性温和, 也象征着人民生活的和睦、幸福。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还体现在娱乐方面,古人很早就发明 了“斗鸡”的游戏,起初是将两只公鸡放到一个场地中,由训练有素的人控场,两只公鸡会 互相攻击,试图将对手击倒。比如王勃在《沛王府宴咏》就描绘了沛王府中的一次宴会上, 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进行了一场斗鸡比赛。在现代,传统“斗鸡”活动比赛双方不是鸡,而 是人盘起一条腿,借助另一条腿跳跃前进来攻击对方。不管是哪种斗鸡活动,都体现了鸡的 威武、勇敢与永不言败的气魄。我们还知道另外一种游戏叫做“老鹰捉小鸡”,母鸡舍身奋 力挡在小鸡的前面,保护小鸡的同时勇敢与敌人进行搏斗,这是鸡团结、勇敢、贡献、忠诚 于家庭精神的表现。被誉为“德禽”的鸡,其威武、自律、勇敢、团结、贡献、温和,映射 出中国人民自律、贡献、舍己为人、团结的精神品质,也寄托了中国人民对希望、生机与吉 祥的追求,体现出中国人民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
犬,《说文解字》中与“犬”有关的字非常多,包括犬类通称和各种分类,比如按毛色、 体型、头部特征、神情体态等的分类。这些字的字义大多数都是中性的,也有一些贬义的,比如:“獪、狂、狯”等,包含褒义的字少之又少,比如:“猛”。而在《现代汉语词典》 中,表示贬义的字增多了,比如:“戾、臭、狠、狈、狰、狡、狂、猾、猖”等,而带有褒 义的字仍然是最少的,有:“献、狷”。此外,中国人还用“狗”字组成大量的贬义词和短 语,比如:“狗皮膏药、狗腿子、狗屁、狗嘴吐不出象牙、狗仗人势、狗咬狗、狗血淋头、 狗急跳墙、蝇营狗苟”等,大多都是用来辱骂人的话。这一现象说明狗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 不断被丑化,被很多人认为是低贱的。但是这仅仅是人对它认识的一个方面。作为六畜之一, 也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狗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狗是古时人们 进行狩猎、畜牧活动中的得力助手,它们能够追踪猎物、夜间巡受、保护其他畜类等,是一 种非常忠诚、能干、聪明并且责任感极强的动物。《杨生狗》这则寓言就讲了善良的杨生救 狗、养狗,在被绑架时被狗解救的人类与狗互相救赎的故事。现有的对犬文化的分析主要是 针对《说文解字》, 通过对字形、字义的分析以及归类,总结出作为“文字文化”一部分的 “犬文化”,其研究成果可粗分为图腾文化、祭祀文化、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与图腾文化 有关的汉字:“狄”“猃 ”“狁”等;与“犬”有关的狩猎文化的字:“狩”“獵 ”“獲” 等;与祭祀文化有关的“献”字;与农耕文化有关的“狩”等。晋干宝的《搜神记》中有详 细记载犬祖盘瓠 的 神 话故事,体现了古时犬被神话以及被图腾崇拜的现象。在现代生活 中,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以及外国观念的影响,狗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逐渐获得好转,比如很 多人将狗作为心灵陪伴者,又随着“导盲犬”“抚慰犬”“搜救犬”“缉毒犬”“警犬”等 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人们越来越相信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红楼梦》中, 贾母的狗是 一只叫“瑞雪”的狗,它陪伴贾母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瑞雪”象征着家庭和睦和幸福。 在现代的电影电视中,也有许多歌颂人与狗之间忠诚的情谊与信任的作品,比如我国的电视 剧《神犬小七》, 里面的小狗小七温顺、忠诚、通人性、勇敢、聪明, 获得了许多观众的眼 泪与共鸣。国外也有许多关于狗的电影,比如《忠犬八公》、《绿野仙踪》等。从人们对于 狗的褒贬来看,人们鄙视狡猾、好斗,而推崇忠诚、勇敢、正义。
综上,六畜对中国人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饮食上,更体现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中国的语 言与文学是中国人民精神与文化的直接表达,六畜文化是中国人民崇尚幸福、和谐、健康、 力量、权力与希望的寄托,也是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坚韧不拔、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积 极进取、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仁爱、礼仪、正 义、诚信、向善等美德的映射。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张舜徽著.说文解字约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琰.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思想意涵、时代价值及传承路径[J].理论探讨,2023(05):105-112.
[4]王保国.羊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诠释[J].中州学刊,2006(03):196-199.
[5]王开元.《诗经》中的农耕文化[J].昌吉学院学报,2013(01):26-30.
[6]刘民钢.说文解字——“马” [J].书法,2022(02):80.
[7] 刘佳,李钰.《西游记》白龙马形象渊源及价值意蕴探析[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20,18(03):93-101.
[8]王梦茹. “犬”部字与犬文化演变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22.
[9]范珊珊.《说文解字》中的“犬”文化管窥[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2):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