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HPS(History、Phli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是自19世纪以来,渐渐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科学教育课程或者教育模式,得到了科学教育专家的大力倡导,在相关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要求将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科学哲学(Phliosophy of Science)以及科学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ce)的学科内容加以利用的融入到生物、化学等课程当中,旨在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底蕴。本文根据目前对HPS教学的研究现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紧密围绕着2017版化学课程标准,设计基于HPS教学的化学案例分析,探究将HPS教学模式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价值和合理性,考察其在培养化学核心素养方面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最终得出HPS教学模式可以适用于中学化学课程,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充分开发利用17版当中的教学素材,改变之前不重视化学学习的行为,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科学教育呈现出新的面貌。
关键词: HPS;化学课标;教学设计;化学教学论
ABSTRACT
HPS (History, Phli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 is a new Science education curriculum or education model gradually formed since the 19th century. It has been advocated by Science education experts and guided by relevant theoretical systems. History of Science, Phliosophy of Science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 are required to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ourses of biology and chemistry, aiming to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which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humanistic heritage.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HPS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closely around the 2017 version of the chemistry curriculum standard, the design is based on chemical HPS teaching cas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HPS teaching mode using the value and rationality of secondary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examine its applicability in developing a core literacy chemical and effectiveness, and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HPS teaching model can be applied secondary school chemistry curriculum, has the very good guidance fun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17th edition, change the behavior of no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chemistry befor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so that science education presents a new look.
Key words: HPS; Chemistry curriculum standard; Instructional design; Chemical pedagogical theory
1引言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研究背景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科学教育掀起了教育现代化改革,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演化更迭,世界科学教育改革进行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换。世界各大国家纷纷意识到,教育绝不能是简单的堆积和累加,学生不应当只是被动接受传授的知识,传承背诵前人的经验。不论是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还是重点培养科学精英,都需要将教育目标着重于培养科学素养。为此,教育的目标逐渐聚焦于不仅仅需要理解科学的概念与原理,还要让学生们深刻理解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方法方式,理解科学事业发展的必要社会条件。与此同时,教育的目的还在于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品质和能力,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例如对科学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等等。
当前,“以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本质”为核心的HPS教育作为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精神和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进入了大众的视野,闯入了教育界的大门[1]。HPS教育是由一些西方科学教育专家们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将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进行融合的一种有创新意义的国际科学教育的新理念[2]。主要特征是以科学史科为基础,展示科学方法的进化,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家严谨务实、敢于质疑、用于创新的科学精神[3]。
2013年,我国高中课程的修订工作正式启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此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4]。化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将HPS教育融入到化学课程中,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化学科学的本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善对化学的厌倦和冷漠态度[6]。
- 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HPS教学演变历程,如表1所示:
表1 国外关于HPS的研究演变历程[8-11]
Fig1. Research and evolution of HPS abord[8-11]
序号 | 内容 |
1 | 法国科学家孔德最早提出要培养具有实证科学取向的人才,学校在教学中所教授的知识必须是在实证方法下可统一整理的知识。孔德将科学史引入通识教育,并在西方科学教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2 | 1895年,奥地利-捷克科学哲学家马赫提出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融入到科学教育中,在其极力推广下科学史和科学哲史作为共存体被纳入到科学教育体系中,逐渐形成了HPS教学的雏形。 |
3 | 1917年,英国政府在《教育中的自然科学》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在科学教学中,应当进行科学史和科学哲史的教学,进一步推动了HPS教学的发展。 |
4 | 二战以后,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化学家南特出版了《关于科学的理解》专著,在书中提出了应在科学教育中开设科学史的课程。他主编的《哈佛实验科学中的案例研究》成为科学史教学的经典文献。 |
5 | 1952年,科学史教授霍尔顿编写了一部面向文科学生的物理学教材《物理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导论》,该书充分利用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史向学生阐述物理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本质,使得HPS更加为人所知。 |
6 | 20世纪90年代,英国科学教育学着孟克与奥斯本经过不懈努力,科学社会学成为HPS教学一部分,丰富了其内涵拓展了其外延。 |
7 | 1997年,孟克和奥斯本结合当时国际科学教育界中的新理论-建构主义,提出了把HPS教育融入科学课程教学中的新模式。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HPS教学方面研究较晚、规模也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显然还没有正式融入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或者是教学方法来看,均有不足的地方,传统的认为科学教育就是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灌输,只注重传授科学知识,忽视了科学方法、科学观念的教育和培养[12]。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科学教育家也竭尽全力做出一些努力,经历了一系列变革。见表2
表2.国内HPS研究演变历程[13-17]
Fig2.Research and evolution of HPS in china[13-17]
序号 | 内容 |
1 | 清华大学刘兵教授1997年发表《基础教育改革与科学史》文章中深刻研究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史在科学教育中所占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是国内最早关注HPS的学者。 |
2 | 1999年,魏冰博士专门针对HPS融入科学教学的问题发表了《科学史、科学哲史和科学教学》。他认为HPS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对“科学本质”认识。 |
3 | 2000年,北京大学刘华杰博士在《关于“科学元勘”的称谓》中最早提出将科学史、科学哲史、科学社会学融为一体,得到同行的一致认可。 |
4 | 袁维新教授是国内对HPS研究成果最多的人之一,她更侧重探索科学教育中科学史体现的教育价值,2004-2006年间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HPS教育价值的文章,还提出了“少而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
近年来,与HPS教育相关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物理、生物这样的理科课程,试图将HPS教育融入到学科当中,再根据HPS教育模式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或是教学案例分析,例如:2015年张涣淳[18]的《HPS微课程的开发研究-贝采里乌斯与近代化学》。
1.3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熟悉HPS理论知识和教学设计,参照其他研究学者,获得更多有价值信息,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
2、案例分析法:深入挖掘17年版新课标有关HPS教育的内容,案例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二,化学与技术第一单元课题二[4]。基于《化学教学论》应用性,探究在HPS理论引入化学教学中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在融入教学后对学生起到怎样的效果。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基于《化学教学论》的应用性,本文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以HPS教学为研究对象,探究和考察将其引入到中学化学学科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给教师和学生们带来的改变和成效。
2.2研究方法
- 文献分析法
- 实验研究法
- 问卷调查法
3新课标的应用性体现
3.1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教师的要求:一是教师自身需要较高的科学素养。教师是新课改的实践者,教师科学素养决定着学生科学素养的水平,从而影响着我国公民素养的整体水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教师个人来言,需要处理好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需要参加到社会管理和决策上来,他们传承着教育责任,民族希望,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心理素质过硬,可以较快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各种挑战。二是教师平时要注重积累化学史资料。要想较好的完成HPS教学,教师平时必须查阅很多的文献资料,借助网络和大量科普书籍,才能对化学事件、各个年代化学研究水平、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有全方位的了解,在化学事实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化学哲学观、化学社会学观。三是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HPS教育对教室的要求颇高,很多教师对社会学、哲学的相关知识理解较浅,更别提将化学教学联系起来。因此,教师的终身学习必不可少。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这方面的意识,还要去寻找有效的方法途径,事半功倍,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彻得以落实。
对学生的要求:一是学习要积极主动。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在HPS教学中学生要积极主动配合教师,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方式,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增强自身在学习当中主人翁的角色。二是在学习当中要有创造性思维。创造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对待教材要有自己的见解,擅于提出问题,保持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和质疑习惯,多问、多想、多说,着重培育自己的创新性思维,不断产生创造的欲望和激情。三是注重自主探究。素质教育说到底,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潜能,在HPS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体验中不断产生内在学习的原动力,有针对性的从生活生产的实际中去归纳,促进自身不断探索,主动发展。
3.2教学设计的原则
- 科学性原则
- 系统性原则
- 发展性原则
- 最优化原则
3.3教学设计准备工作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分析学生、分析教材、了解教学资源。一是学习研究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主张、结合化学教学实际进行选择、整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二是调查、研究学习主体,客观、正确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包括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兴趣、智力和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发展潜力和可能性等,还包括班级群体的班风、班纪。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难点与重点,选择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三是了解和研究教学任务。四是研究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所在,把我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关键。五是调查、研究教学条件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3.4教学中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实际的中学化学教学中,需要确定好教学目标,精心构思教学方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确保目标的可行性。为此,在设计课堂目标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特点,以保证教学目标能有效满足个人需求和实际社会。比如“水”分子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深刻掌握水分子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再让学生以发散性思维探究水分子结构,最后在实践中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 教学策略的设计
- 教学情境的设计
- 教学媒体的设计
3.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测量的结果,对学生的行为变化作出价值判断的行为和过程。教学评价能有效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它是HPS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实际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从而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评价与测量一直贯穿其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因此,在新课标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等多方面做出评价的背景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状况来制定对应的教学评价策略。
4基于化学教学论课程案例教学
4.1化学教学论的案例教学策略
根据传统观念和相关文献,我们可以把HPS教学模式策略归纳于:呈现历史素材-引出观点-学习历史-科学探究-呈现科学观念和实践检验-总结与评价[20]。
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
- 有关HPS素材应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不是附加的教学任务。
- 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 鼓励学生试错
4.2化学教学论的案例教学模式
根据《国际科学教育导论》,HPS教育有两种模式[21]。
- 孟克与奥斯本的融合模式
- 马修斯的适度模式
4.3化学教学论的案例教学效果分析
离子反应
本节课所属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2课。
- 课标分析
- 教学目标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通过对酸碱中和的实质及离子反应本质的学习,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能多角度、动态的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基本模型,能够利用模型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对比,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体验探究、总结归纳、分析推理等一系列科学研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在离子反应的研究中体现的科学方法。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能用离子反应的原理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意识到探究离子反应对化学领域的研究、环境保护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 教学重难点
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四、设计理念及思路
(一)设计理念
化学教学理念强调教学应把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主旨,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重要的位置,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教学理念,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开展教学,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这与传统的“读化学”、“听化学”截然不同,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自主的获得知识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科学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所属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的内容,这时高一新生才接触高中化学不久,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和操作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节课要求既要把知识处理得很细致,又要把比较枯燥的技能讲解得很有趣味性。离子反应主要依据是电解质溶于水后电离成为离子,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相关的知识背景,且上一节课的学习已充分为本节课做好铺垫,需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挖掘学科知识内涵和学生的智慧潜能,因此设计如下:
1.情景创设,感受新知: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水体污染)导入新知,引导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探究、动画的观看及教师的引导和讲析,初步感受离子反应。
2.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17页有关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的相关知识,尝试写出NaOH与FeCl3、Na2SO4与Ba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再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及交流,初步总结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和原则,最后通过教师的讲解、概括、拓展及精细加工,帮助学生初步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小试牛刀,习得意义:学生自主书写化学方程式及所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两种方程式的异同,初步得出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再通过教师的讲析及强调,理解加深新知。
4.“新旧”结合,内容剖析:引导学生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进行回忆,结合实验及离子方程式,通过对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实质的剖析,最终得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5.学以致用,总结反思:梳理知识,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网络,加深新知印象,及时查缺补漏。借助生活实例,进行新知检测,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及应用,帮助学生认知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环节一 情境创设 感受新知 |
【情境创设】 有网友发帖称河北霸州市胜芳镇的中亭河变成“红河”,长度达十余公里。据了解中亭河附近的钢铁、镀锌企业每天都在排放废酸,现在的河里面都是盐酸、硫酸。现在的中亭河无法进行任何渔业养殖,三四公里的河道上几乎见不到一条船,人们只是生活在河边,却甚至不敢让牲畜接近中亭河饮水,周边的农田也基本作废。官方回应是河中含有大量铁离子悬浮物,但两岸边却相对清澈,只因为当地村民撒了石灰、火碱。 【动画展示 Na2SO4与BaCl2及NaOH与FeCl3发生反应的过程】 【知识讲析】 Na2SO4与BaCl2反应实质是SO42-和Ba2+反应生成BaSO4沉淀。像这种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定义: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进一步引出离子方程式。 |
思考两岸河水较清澈的原因 【实验演示】 ① “拯救红河”(NaOH+FeCl3) ② Na2SO4与BaCl2的反应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填写 “学习活动引导单”并回答问题。
|
利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 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参与意 识。利用 探究实验,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的认识。 |
|||||||||
环节二 自主学习 讨论总结 |
【纠正、评价与加工】 针对学生书写及讨论过程和结果,适时进行指导、解疑及纠正评价。化学方程式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再依据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学习,可以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概括为:“写、 拆、删、查”四个步骤。“拆”对同学 们来说是最困难的,请同学们结合第一节所学的电解质的电离知识,思考哪些物质需要拆写成离子?哪些物质依然用化学式表示? 【倾听学生回答,及时补充】 认真倾听学生回答,及时纠正与补充,并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 可拆: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不可拆:弱酸、弱碱、沉淀、气 体、单质、氧化物等 |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17有关离 子方程式书写步骤的相关知识,尝试写出NaOH+FeCl3、Na2SO4与Ba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NaOH与FeCl3: Fe3+ + 3OH- =Fe(OH)3↓ Na2SO4与 BaCl2: SO42 -+ Ba2+= BaSO4↓ 【讨论与总结】 前后两桌为一个小组,讨论离子 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和原则: 书写步骤为: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3)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并将方程式化为最简 (4)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结合第一节所学的电解质电离的 知识,思考哪些物质需要拆写成离子?哪些物质依然用化学式表示? |
通过对宏观 现象的微观化,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及宏微相结合的视角分 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书写 步骤的学习及分析,加深学生对电离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的认识。且能从多角度、 动态地分析离子反应,运用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
|||||||||
环节三 小试牛刀 总结升华 |
【本质剖析】 酸碱中和的实质是酸电离出来的H+与碱电离出来的OH-结合生成了H2O。H++OH-=H2O可表示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反应。 【评价与强调】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性、积极性的评价。离子反应揭示了反应的本质就是某些离子数目在减少。再次对离子方程式的意义进行讲析及强调。 【引导与解析】 学生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抛疑,引发学生进一步深度思考,初步得出答案,此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鼓励式评价,并进行一定的讲解 和补充拓展。 |
【训练与思考】 完成“学习活动引导单”中的化 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思考两种方程式表达的含义有何不同?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各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不相同,但离子方程式却相同,这可说明? 【分析与回答】 化学方程式只能表示某一个具体 的化学反应,但是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具体反应,还可表示一类反应。 【思考与讨论】 通过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回 忆,结合实验及离子反应方程式,再对“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的挖掘及分析,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最终得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①生成沉淀;②放出气体 ③生成水或弱酸,弱碱 完成【学习活动引导单】的习题 |
通过对酸碱 中和的实质及离子反应本质的剖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发生需要一定 的条件,并遵循相应的规律,培养学生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的学 科素养。通过对离子反应的深度剖析,帮助学生建立溶液中离子反 应的基本模型,促进学生利用模型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复分 解反应的条件。 |
|||||||||
环节四 学以致用 总结反思 |
【知识梳理、要点强调】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同学们应针对练习,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课后作业布置】 |
【巩固加深】 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及注意事项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查缺补漏,有惑必解】 【倾听师说,有问必答】 【导单训练, 评价学效】 |
梳理新知,利 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帮助学生建构 知识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 促 进 知 识 迁移,提高学生分析及解答化学问题的 能力。 |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是单纯介绍离子反应的原理与方程式,让学生简单了解离子反应的机理与过程,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从而不能很好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好地推动学生去主动学习,最终不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质的培养。
本案例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主动性为宗旨,通过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导入新知,打开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书写离子方程式,并以小组讨论形式加深对离子反应学习的印象。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能够主动去接触离子反应,主动去思考其中反应的机理,在了解时不生硬、不枯燥,切实感受到了学习的内在乐趣,促进了学生的熟练掌握与融会贯通,起到了培养化学核心素养的目的。这样设计教学比单纯讲解理论知识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这也在传统教学中引入HPS教学的有力佐证。
5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HPS教学,有如下几点收获:①在查阅相关文献和书籍过程中,学习到了许多关于HPS教育理论知识和基本运用,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阅历,开拓了眼界,更是对本人今后的化学教学有更好的理论上的扶持。②通过对HPS教学的学习和思考,对化学核心素养有了全新角度认识和理解,对本人今后的化学教学有更好的理论上的支持。
在新课标指导下,本文主要考察将HPS内容引入到化学教学设计当中的相关研究,同时利用已有的教学案例,探究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科的趣味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通过研究得出,为了更好进行化学教学,让学生更加理解科学的本质,更加主动去学习化学知识,需要在教学设计中积极引入HPS教学,设置相关化学情境,围绕与化学核心素养有关问题开展实验与学习活动,建立起科学模型,使学生在科学学科中的学习更能感受到快乐和自信,培养出对科学探索不懈追求的兴趣情志。
5.2 展望
随着“互联网+”时代和教育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水涨船高,HPS教学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青睐,在教学中的自然也越来越频繁。因此,就中学化学科目而言,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引入HPS教学很符合当前科学学科教学的潮流和趋势,这也是本人探究与考察的重点,但由于个人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学识尚浅,对HPS教育理论知识还很浅薄,研究的层次还处在起步阶段,教学案例还需进一步实例验证,融入到实际教学设计中还需完善,这些将是我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晶.HPS(科学史、科学哲史与科学社会学):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9):83-87
[2]刘华昌,丁玉莲.HPS教育研究综述.教学研究.2009,32(6):23-27.
[3]李君玉.HPS教育融入中学科学教育.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9):8-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化学教学.2017,(2):3-7.
[6]张勇.WEBQUEST与HPS整合教学模式在中学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7]王向坤. 基于HPS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D].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8]Jenkins E.W.HPS and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remediation or reconstru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994,VoL.16,No.6,p. 613-623.
[9]Klopfer,L.E.and Cooley.W.W.(1963).The History of Science Cases for High Schoo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nd Scientists.Journal of Research for Science Teaching,(1):33-47.
[10]Matthews M R . In defense of modest goals when teaching about the nature [11]Monk, Martin, Osborne, et al. Placing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on the curriculum: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J]. Science Education, 1997.
[12][美]兰西.佩尔斯,查理士.撒士顿.科学的灵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13]刘兵.基础科学教育改革与科学史-从美国的《2061计划》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谈起[J]. 哈尔滨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4):7-12.
[14]魏冰. 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J]. 比较教育研究, 1999(03):53-55.
[15]刘华杰.关于“科学元勘”的称谓[J]. 科技术语研究, 2000.
[16]袁维新.国外关于科学本质教学的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9, (01):7-12.
[17]袁维新.国外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研究综述[J]. 比较教育研究, 2005(10):64-69.
[18]张涣淳.HPS微课程的开发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5
[19]周平.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J].中学教学参考, 2017, (29):66-66.
[20]张克龙.化学学科实施HPS教学模式的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06, (011):34-36.
[21]毕华林.化学教学设计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