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人际信任;经济水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第1章 引言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人际信任是开展人际交往,影响人际交往质量的基础。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的对交往对象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预期及信念 [1] 。在社会和人际活动之中,人际信任表现为个体对他人主观上的一种相信态度。人际信任是基于两人基础上的一个概念,是双方对人交往的一种态度,它是建立在彼此互动的基础之上,表现为一方对另一方的信赖和可靠性的评估,因此,人际信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形成人际信任的重要阶段,人际信任水平直接影响到他们大学校园生活的质量及走入社会后人际关系的形成。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人们人际交往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而社会制度和社会影响中的一些问题,加剧了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这种影响同样波及到大学生中。有研究[2]曾对某高校的大学生开展人际信任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他人行为真实可信度具有较高信赖度的大学生只占17.44%,具有中等信赖度的大学生约为70.93%,具有较低信赖度的大学生则达到11.13%。研究显示,中等及以下信赖水平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难以形成和他人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较低信赖度的大学生则在与同学、教师交往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集中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他们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健康的体魄,还应当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相互的协作。人际信任则是促进形成健康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际信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建立之初到巩固发展,会受到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相关的研究表明,文化因素[3]、价值观[4]、人格因素[5]、社会交往因素[6]、风险知觉[7]、经济因素[8]等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值得研究者关注。
当前,在我国有关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现状和特点研究,辛自强[9]等从横断研究的角度探讨了1998年至2009年的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下降。罗布伟[10]探讨了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社会认知,邹娟[11]、王霞霞[12]、蔡文芳[13]等研究了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状况及特点。王兆瑞则探讨了在新时代新媒体下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信任问题。二是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这一类的研究较多,例如,一些研究者探讨了个人心理特征与大学生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这心个人心理特征主要集中在主观幸福感[14]、生活满意度[15]、依恋[16]、自我表露[16]、归因[17]、社会焦虑[17]、自我效能感[18]等方面,另一些研究者则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19]、父亲在位[20]等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
尽管现在有不少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研究和相关因素的研究,但对于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几乎没有。笔者以“大学生,人际信任,心理机制”为关键词在电子网络上进行搜索,仅一篇文章探讨了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社会心理机制[21],且该研究并未从实证的角度对心理机制进行探析。那么,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心理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呢?
在大学生中,有一个群体不容忽视,即贫困大学生。国家统计局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全国贫困大学生约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比例逐步增长,在2018年的数据比例为23.6%。在高校,每年都要开展贫困大学生的评定工作,以给与他们必要的资助。国内许多心理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22]。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在经济上很难让他们与其他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一样,能够获得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等各方面的满足。这种经济上的贫乏,让他们在人际交往时存在自卑、封闭的心理,使他们感觉到焦虑、紧张。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到大学之前,由于周围的生活状况差异不是很大,反差不会特别明显,但进入到大学,同学来自于五湖四海,同学之间的经济差异变得较为突出,特别是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敏感时期,贫困大学生因在经济上的窘迫,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出现人际交往的障碍。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与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23]。“智志双扶”是对贫困大学生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不仅要从物质上进行帮扶,更多的要从身心健康角度关注其个人发展。“智”与“志”都涉及到贫困生的心理因素。
对于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而言,二者有较大的经济水平差异。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的角度来看,基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际信任解释模型[24]认为,人际信任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在社会发展中,经济水平的差异成为常见的一类问题,这也造成了各类人之间的差异。经济差异越大,越有可能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而这一点,在大学校园中,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表现也能够有所体现。有研究者探讨了人际信任与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一些研究认为,人际信任与经济水平的差异有较大的相关,这种相关远高于经济增长。一些研究认为,经济布平等对于信任有预测作用。另一些研究则表明,经济水平不同的人对信任对象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在大学生中,经济水平的差异,是否会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产生较大的影响呢?其心理机制又是运作的呢?
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尤其是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本文将研究的重点关注在经济水平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并探讨经济水平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心理机制。测量大学生人际信任,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问卷法,一般是采用常见的人际信任量表,调查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它施测起来比较简单,使用也较为广泛。另一种是实验法,主要是通过创设一些模拟情境,对人际交往种的各种变量进行控制,探讨人际信任的机制。
本文拟设置一些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一些情景,以经济差距作为被试的变量,探讨不同处于不同经济水平的大学生如何选择人际信任的对象,并探讨经济差异是如何影响人际互动的,最后探究其心理机制。
第2章 实验一
2.1方法
2.1.1 被试
随机选取83名在校本科生(被试平均年龄为20.23±1.25岁)参与到本实验的研究中来。参与实验前,让被试对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好、中、差”的评分,其中评定为好、中、差三个不同等级的人数分别占比为:10.5%、64.8%、24.7%。
2.1.2实验材料
本实验采用两个在大学生中常见的情景,探讨不同经济状况的个体会如何做出人际互动的行为。情景一模拟了人际合作的行为情景,情景二模拟了竞争后的人际情景。具体材料表述如下:
情景一(人际合作情景):林同学是一所高校的学生,他有一个创业项目,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向父母借了一笔钱来运作项目。但他需要找一个合伙人来共同运作。经过多方面的考虑,他确定了3个意向合作伙伴,一个是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王同学,一个是家庭经济与他类似的莫同学,另一个是家庭经济略逊于他的李同学。林同学认为,合作运行一个创业项目,合作者愿意出多少资金进行创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合伙人的可信品质,这样才能保证合作能够长久持续下去。假如林同学没有其他的方法再去了解关于这三位同学的其他情况了,只能按上述所了解的资料来做出选择,你觉得他应当选谁做合伙人呢?
情景二(竞争后的人际情景):唐同学在一次校级比赛中惨败给了张同学,但他和谭同学的成绩不相上下,而唐同学又一绝对的优势赢了丁同学。唐同学与张同学、谭同学、丁同学均不认识,仅仅只在赛场上有过一面之缘。比赛结束之后,唐同学在比赛现场捡到了一只钱包,但由于唐同学家中有事,需要赶或测回家,他只能将钱包托付给在现场的张同学、谭同学、丁同学中的一位,请他们来把钱包物归原主。你觉得唐同学最好把钱包交给谁呢?
2.1.3 实验过程
向每一位被试依次呈现这两个情景,要求被试理解上述情景后,假设自己是材料一中的林同学和材料二中的唐同学,要求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情景一选择完毕之后,再呈现情景二的材料,被试完成材料阅读后做出选择。
2.1.4 数据处理
统计每个情景中,被试选择的对象的次数,并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情景一(人际合作情景)的结果与分析
统计被试选择王同学、王同学、李同学的人数,并进行卡方检验,其结果如表2.1所示。从结果中可见,54.22%的被试选择了莫同学,即大多数被试选择了和林同学经济水平不相上下的对象。25.30%的被试选择了王同学,20.48%的被试选择了李同学。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被试在选择合作对象时对经济条件比自己好和差的对象选择比例显著低于与自己经济水平不相上下的(χ2=17.24,P=0.0.02<0.05)。进一步利用卡方检验分析被试的经济水平对备选对象的选择,发现不同经济水平的被试选择的合作对象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45>0.05)。
表2.1 人际合作情景下对不同备选对象的选择人数和卡方检验结果表
选项 | 人数 | 百分比 |
莫同学 | 45 | 54.22% |
王同学 | 21 | 25.30% |
李同学 | 17 | 20.48% |
χ2 | 17.24 | |
df | 2 | |
p | 0.02 |
2.2.2情景二(竞争后的人际情景)的结果与分析
统计被试选择张同学、谭同学、丁同学的人数,并进行卡方检验,其结果如表2.2所示。从结果中可见,45.78%的被试选择了谭同学,38.55%的被试选择了张同学,15.66%的被试选择了丁同学。可见,多数被试会选择和自己水平相当或者胜过自己的对象,而对于水平不如自己的被试,则选择的比例较低。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选择之间的差异性显著(χ2=11.29,P=0.03<0.05)。进一步利用卡方检验分析对备选对象的人数选择情况,发现被试的经济状况对竞争后的人际情景的对象选择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83>0.05)。
表2.2竞争后的人际情景下对不同备选对象的选择人数和卡方检验结果表
选项 | 人数 | 百分比 |
谭同学 | 38 | 45.78% |
张同学 | 32 | 38.55% |
丁同学 | 13 | 15.66% |
χ2 | 11.29 | |
df | 2 | |
p | 0.03 |
2.3 讨论与总结
综合以上两个情景可见,大学生不论在情景一(人际合作情景)还是情景二(竞争后的人际情景)中,都倾向于与自己经济水平相当、能力相当或胜于自己的人合作。但对于经济水平较低或者对处于竞争劣势的人,他们往往容易被忽视,不容易被信任。但个体自己的经济状况对选择没有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被试在研究过程中将自己代入了材料中的角色,而忽略了自己本身的经济状况水平,说明在材料的指导语中对被试的要求起了作用。
那么,为什么被试会在两个情景中对不同经济水平做出了差异性的选择?这种选择是由于不同经济水平的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品质的影响吗?有研究表明,“公平”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关注的一个重点,故本研究设置了两个与公平有关的普遍情景,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检验。
第3章 实验二
3.1方法
3.1.1被试
与实验一同。
3.1.2材料
本实验的研究材料基于对实验一结果而进行设置。情景三模拟经济水平和背叛期待的关系,情景四模拟公平期望的关系。
情景三:肖同学、李同学和周同学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友。经过多年的发展,三位好友的家庭经济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肖同学家经济条件十分优越,李同学家处于中等条件的水平,不用为生活奔波,周同学家则一直处于温饱水平。一次返乡,三人租用共享汽车回家,但发生了交通事故。三人约定了攻守同盟,一致认为如果警察来查,谁也不能承认。但当警察真的来查时,三人中的确有人招供了。你认为会是肖同学、李同学和周同学的哪一位呢?
情景四:家庭富裕的佳同学、不穷不富的谢同学、较为贫困的赵同学竞选学生会部长一职,由于他们在学生会工作的业绩都很突出,学生会主席只能让三个人进行竞争来获得部长的资格。你认为佳同学、谢同学、赵同学三个人中,谁最有可能为了获得部长的职位,在竞争中使用不公平的手段呢?
3.1.3 实验过程
向每一位被试依次呈现这两个情景,要求被试理解上述情景后。先呈现情景三,待被试选择完毕之后,再呈现情景四的材料,直到被试做出选择。
3.1.4 数据处理
统计每个情景中,被试选择的对象的次数,并结合被试的经济水平情况,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
3.2结果与分析
3.2.1情景三(背叛期待)的结果与分析
统计被试选择肖同学、李同学和周同学的人数。其结果如表3.1所示。从结果中可见,38.55%的被试选择了肖同学,22.89%的被试选择了李同学,38.55%的被试选择了周同学。进一步进行卡方检验,对备选对象的选择无显著差异,(χ2=16.6,P=0.45>0.05)。进一步分析不同经济状况的被试对备选对象的人数选择情况,发现被试的经济状况对背叛预期条件下不同经济水平的备选人的选择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07>0.05)。
表3.1 背叛期待下对各备选对象的选择人数以及卡方检验结果
选项 | 人数 | 百分比 |
肖同学 | 32 | 38.55% |
李同学 | 19 | 22.89% |
周同学 | 32 | 38.55% |
χ2 | 16.6 | |
df | 2 | |
p | 0.45 |
3.2.2情景四(公平期待)的结果与分析
统计被试选择佳同学、谢同学和赵同学的人数。其结果如表3.2所示。从结果中可见,62.65%的被试选择了佳同学,12.05%的被试选择了赵同学,25.30%的被试选择了谢同学。利用卡方检验分析对备选对象的人数选择情况的差异,发现对佳同学(富裕)的不公正竞争预期要显著大于赵同学(贫困),对赵同学(贫困)的不公平竞争预期要显著大于谢同学(不穷不富)(χ2=37.78,P=0.01<0.05),可见,被试对不同经济水平的备选对象存在不公平竞争上的预期差异。分析被试的经济状况对备选对象的选择和影响,发现被试经济状况对
备选对象的选择不存在显著差异(P=0.57>0.05)。
表3.2 公平期待下对各备选对象的选择人数以及卡方检验结果
选项 | 人数 | 百分比 |
富人佳同学 | 52 | 62.65% |
穷人赵同学 | 10 | 12.05% |
不富不穷人谢同学 | 21 | 25.30% |
χ2 | 37.78 | |
df | 2 | |
p | 0.01 |
3.3 讨论与总结
综合以上两个情景的结果,大学生对不同经济水平的被试在背叛期待上的选择没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提示着背叛不是一种受到经济水平左右的品质,而更多体现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而在对公平的期待中,被试体现出了对经济水平的不同期待,个体做出选择可能受到对不同经济水平的备选人所包含的公平品质影响。
第四章 总讨论
4.1经济差距与人际信任
经济收入是社会阶层划分的一个重要的依据。经济差距过大,则容易形成固化的社会阶层,许多社会问题相继产生,例如近年来常常出现的“仇富”现象、极端的贫困现象以及各种资源分配不均匀、机会不均等等诸多问题。在人际交往互动过程种,如果只注重和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则容易因经济差距而形成较大的社会分化。大学是个体从校园走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经济水平不一的现象,经济水平较差的学生(通常也称作是“贫困生”)他们的人际交往存在一定的困扰。对于大学生基于人际信任的交往情况和心理机制是值得探讨的。
本研究中,情景一模拟了人际合作建立的情景。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情景中,确实更愿意和自己经济水平差不多的人进行互动。他们通常表现出对那些与自己经济水平差不多的人有更多的信任,但对比自己经济水平更低的人则更加忽略。这结果说明,当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水平差距时,则可能促进同一经济水平的个体进行互动,而减少和其他不同经济水平间的个体互动。这说明贫困大学生由于缺少足够的经济资本,很有可能会缺少相应的社会资本。
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之间不仅仅会有基于某种意愿的合作倾向,也有由于竞争之后需要交往的情景。故本研究设置了情景二。情景二模拟了竞争之后的人际信任场景,其结果表明,人们对于和自己的能力相当者或者比自己更有能力者将会更加信任。这和情景一类似,大学生在选择信任的对象时,那些不如自己的个体再次被遭到忽视。
综合情景一和情景二的实验结果,大学生的经济水平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大学生更愿意信任和自己相当经济水平的大学生,通常富裕的大学生比贫穷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信任。有研究表明[25],在特定的一段人际关系中,高阶层与高信任有关,对自身高阶层身份的认识产生的信任行为要高于对低阶层身份的信任行为。本文的研究结果与此类研究结果相同,即经济水平影响人际信任,高经济水平大学生更愿意和同阶层的大学生交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提示着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受到忽视。
4.2 经济差距与不公平竞争
从实验一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和自己经济水平不相上下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信任度,为什么大学生会对比自己经济水平更好或者更差的大学生,信赖度较低呢?本研究的实验二的结果显示,这可能和大学生对于公平的期待有关。
有研究表明[26],公平在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人际信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验二设置了情景模拟三,模拟了生活中的背叛期待,从实验结果上来看,尽管没有表出对于不同经济水平被试的选择性差异,但整体上来看,对于富裕者的预期背叛人数和普通人的预期背叛人数要比处于中等水平的预期背叛人数少。而实验情景四则进一步对实验情景三的结果进行了补充,被试对富裕大学生的不公平竞争的期待要远远高于对穷人的不公平期待,但对于不穷不富的大学生的不公平预期水平最低。
期望是信任和公平之间的桥梁,期望是人际信任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它可以被定义为是对他人的积极期待。期待可以看作是大学生产生信任的重要心理影响因素[27]。这表明大学生对于经济水平较高和经济水平较差的大学生,对于他们的公平品质的判断可能是导致他们产生不信
任的重要原因。由于在社会情景中,个体无法通过足够准确的信息来获得准确的决策判断,公平作为最基本的规则和心理机制则会在投射性的期待中帮助个体做出决策。当代大学生对公平有强烈的诉求,本研究也证明了大学生对于不同经济水平的备选对象的公平期待,形成对不同经济水平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的认知。
4.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设置大学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社会情景,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中的信任行为,有利于了解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的经济水平是如何影响人际信任的,并对其心理机制进行探讨。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对大学人际信任的经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但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实验采用了情境实验法,但并不是所有的被试都曾经经历过这些情境,使得被试在选择时,只能尽可能的站在情境中的角色中去体会,并做出选择,但这可能只是代表了被试的某种态度,而不能代表被试在人际信任中所产生的实际行为。这一点可以结合现场研究等来验证实验结果。
第五章 结论
5.1大学生更愿意对与自己经济水平相近的大学生产生人际信任。
5.2对不同经济水平的个体,大学生对他们无显著差异的背叛期待,但对于公平期待,则有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Barber B.T11e Lo西c and Limits ofTmst.New BmnsWick:N J:Rutger Ulliversity Press,1983:
[2]张宇婷. 大学生人际信任研究——以哈尔滨三所大学学生为例[J]. 读天下, 2017(6).
[3]Fukuyama, Franics.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 City, NY: The Free Press. 1995:36-49. [2]Putnam
Hu,Hsiu-Hua,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aiwan-United states employee categorization n supervisor trust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2,35(2):229-242.
[4]Michael Sigrist,George Cvetkovich,& Claudia Roth.Salient Value Similarity,Social Trust and Risk/Benefit Perception.Risk Analysis,200,20(3):353-362.
[5] March,J.G&Olsen,J.P.Rediscovering insitutions: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New York:Free Press,1989.
[6]薛天山,中国人的信任逻辑,伦理学研究,2008,36(4):70-77.
[7]郑也夫,彭泅清等著.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209-249.
[8]Eric M.Uslaner,The Moral Foundations of Trus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9]辛自强,周正. 大学生人际信任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2(03):-153.
[10]罗书伟.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1]邹娟.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07.
[12]王霞霞.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8.
[13]蔡文芳.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箱庭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14]黄毅.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15]曹晓君, 代莉.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12).
[16]张瑾. 大学生成人依恋、人际信任与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D]. 河南大学,2018.
[17]许晓旭. 大学生人际归因、人际信任和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18]蒋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7.
[19]商晓磊.大学生家庭结构、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2).
[20]张璐. 父亲在位与大学生人际信任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3.
[21]闵永胜; 姚本先.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7(10).
[23]邓宇,刘钰,刘云美,周玲.叙事取向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7):49-55.
[22]冉永琴.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8,35(6):67-75.
[24]邹煜.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工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J].现代交际,2020(08).
[25]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
[26]焦瑞超. 自己和他人的程序公平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他人取向的调节作用 (D).2016,华中师范大学..
[27]王艇.基于互动公平的群体卷入模型研究:理论和机制的探讨(D).2013, 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