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开展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有: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严重、多元社会思潮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生命力和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存在一定不足。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策略有:一是坚持党管媒体,夯实主流媒体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力;二是坚持依法治理,强化对互联网不实信息的惩治力;三是坚持源头防御,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屏障的作用力。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策略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1.西方意识形态思想渗透严重
第4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7.0%”。照此速度发展,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网民规模将覆盖至绝大多数人口。网络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虚拟社会,化身信息共享、思潮交锋的前沿阵地。然而我国的网络大而不强,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遭受到巨大的冲击,西方意识形态思想渗透加剧。一方面,西方国家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对我国进行物质文化渗透,潜移默化中传答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在网络空间中大肆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来混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以此造成网民思想理解的偏差来达到精神文化渗透的目的。
2.多元社会思潮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生命力
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复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不断滋生,腐蚀着人们的思想。部分民众更多地倾向于追求物质层面的享受而忽略精神层面的自我提高,个人主义至上,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弱化。而自媒体、新媒体强势介入网络舆论场,它们对于社会事件展开了多向度、交互式、立体化的“风暴式讨论”,更是助长了此类思想不断扩大影响范围,严重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3.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存在一定不足
在直面“外因”挑战的同时,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内因”挑战。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作相对滞后。网络时代,图像、符号、视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人们倾向于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和更加快捷的方式了解和掌握信息。作为一种阶级学说的意识形态进入网络空间后,表达方式往往流于简单化,难以吸引大众关注。第二,意识形态建设队伍相对滞后。主体建设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当前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有:一是部分领导干部信念不坚定。部分领导干部放松了自身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融汇贯通,对于理论的理解不透彻,实践中就难免会犯错。二是意识形态工作人员培养工作滞后。部分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工作人员无法及时调整工作思维,处理问题僵硬死板、看待疑问漠视冷淡,发表意见空洞无味,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策略
1.坚持党管媒体夯实主流媒体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面对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赢得网络信息战的最终胜利。首先做好网络信息的供给侧结构调整。“主媒失声”、权威信息束之高阁,是网民对主流媒体刻板印象。由此主流媒体网络意识形态引导的主导力作用不突出。要改变这种这种上下不协调的局面,就要从信息供给侧入手,着力破除旧思维和打造新的交互模式。这此基础上,党的领导原则动摇不得。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就要端正媒体与党的关系,媒体必须自觉自愿服从党的领导,宣传党的主张。端正了主流媒体的立场,还要懂得变通主流媒体和大众的沟通形式。通过文字、动图、视频等不同形式丰富沟通内容,适当选用流行话语,贴近民众生活实践。主流媒体受众广泛,流量庞大,才能够真正起到舆情“风向标”的作用。同时要活化新闻传播形式,与自媒体平台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有的放矢地引导自媒体平台传播和主流媒体一致的价值观,扩大主流媒体话语权和影响力。随着薇娅、李子柒等网络主播入选新一届青联委员,反映出职业的发展变化和网络行业职业对社会的影响力。要充分加强与自媒体工作者的合作,端正自媒体业从业规则,营造造和谐井然、文明有序社会氛围。
2.坚持依法治理强化对互联网不实信息的惩治力
指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网络鼓吹推超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宜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依法治理不等于否定一切,问题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要允许有不同声音的存在。不同声音共发声,不等于任何声音都有机可乘,互联网生态空间有它的红线和底线,不容触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存在部分投机分子为满足自身私利,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不良外媒选择从民众关注度高和有争议的话题入手,恶意诽谤中国,实行“文化侵略”。面对此类罔顾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负面舆情,要对舆论的制造者和恶意散播者加以法律的强制性处分。进一步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当前,敌对势力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攻击日趋隐蔽,需要网站管理员、网络评论员等群体人工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其危害程度的判断。同时,还需要相关学者发挥自身理论以指导实践。因此,应建立两方面力量的配合联动机制,形成依法治网的工作合力。加强网民法律意识普及,积极主动践行绿色上网理念。网络空间是个大舆论场,某一条不经意的帖子也可能惊起轩然大波。现实中存在部分网民随意转发和肆意散播虚假信息,给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有关部门应当进行有效措施引导,帮助民众正确上网。
3.坚持源头防御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屏障的作用力
治标更治本。为了从根源处保障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需要从源头做起,形成完整严密的综合防御体系。第一是政府公信力的培养。在行政权力与网络话语权不匹配的生态结构中,政府暴露在风险环境下。一方面要积极保证民众对于信息的知情权,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信息公开;另一方面,要及时对应民众质疑,树立责任政府形象,增加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这就对政府提出了信息满足和情感满足的双重考验。一旦网民发现自己的诉求得不到回应,情感的天平就会自然而然倒向政府的对立面,开始质疑、追问、探究,最终形成舆情“爆点”。传播学者克罗斯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谣言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判断能力。这就是说谣言的产生于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相关;而同公众判断能力成负相关。而公众的认知能力有限,除却自身文化素质以外,多半借助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因此,政府部门要有敏感排查相关舆情萌芽、成长、变异的能力,及时引导公众认知,干预舆情发展。权威论断、有效互动,打造“快速反应机制”,增强民众对于政府的认可度和信赖度,提升政府公信力。从而在网络争端突然时,有效占领舆论制高点,捍卫意识形态安全。第二是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共识的产生离不开网络舆情的引导。负面舆情带来的网络信息治理压力,需要从网络本身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首先,网管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网络热点监测,一旦发现相关负面舆情数据超出一定限量,就及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以此谨防舆情持续恶化、扩大化。其次,充分利用算法推荐,为网民推送更多正能量新闻。最后,注重网军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是一昧“防守”就能一劳永逸,更是要采取主动出击的战术,中国与西方敌对势力的交锋是价值观的交锋,是意识形态的对垒,很难实现双方妥协。网络意识主阵地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把握,需要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队伍做后盾。除去从事科研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党政领导干部也要学会灵活操作计算机,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回应民生之所问,了解民生之所需;要加强网络意见领袖培养,敢于发声、精准发声;利用“网红明星”,发挥偶像效应引发“饭圈”模仿;发挥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讴歌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凝结正面舆情的磅礴力量。